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果斷地做出了決定,下令處死了吳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質的兒子吳應熊、孫子吳世霖。這樣,朝廷官員知道,朝廷再也沒有退路,隻有同吳三桂等叛軍決一死戰,清廷因此統一了思想,堅定了信念。而吳三桂等叛軍也知道對清廷的要挾已失去了作用,隻能死拚到底。
但大部分將領也因此開始離心了。
康熙麵對“三藩”之亂並不驚慌,而是首先確定正確策略,認為“三藩”之亂以吳三桂為首,其餘多是脅從,若能擊敗吳三桂,其餘叛軍不難攻破或是收服。這樣,康熙就調兵遣將,重點向吳三桂進攻,對川、陝一帶的脅從叛軍,反複進行說服爭取工作。康熙的這一招十分奏效,在不長的時間裏,吳三桂就被分化瓦解,阻困在了湖南。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康熙收複了瀏陽等湘地的許多城池,吳三桂知形勢不好,趕快過一過皇帝癮,撕下了“複明”的假麵目,於三月二十三日在衡山祭天,自稱皇帝,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同年8月,吳三桂病死。吳三桂死後,其孫吳世璠即位,退據雲南,後昆明城破,吳世璠服毒自殺。吳世璠被斷頭送京,吳三桂被掘墳折骨。耿精忠、尚可信等人也早已被殺,川陝等地也已平定。至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亂了八年之久,折騰了十多個省份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了。
在平亂之中,康熙的英明睿智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堅決平叛,臨亂不驚;二是方針正確,先攻吳三桂,分化收服其餘;三是調兵遣將,指揮得當。平叛過後,這位少年天子已經二十八歲了,到這時,他已成為一位較為成熟的政治家。
康熙於六十八歲去世,他在後來的四十年裏,更是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統一中國,使台灣回歸方麵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裏奪回了台灣,本想把他作為抗清的海外基地,但壯誌未酬,於三十九歲(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去世。其後,鄭氏子孫和部將互相爭鬥,一直未能振作。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入台灣,並及時製定政策,讓施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在康熙的正確指導下,鄭成功的部將投降。康熙在台灣設置一府三縣,並讓鄭成功歸葬南京。
對於西北部的準噶爾部的叛亂侵擾,康熙數次親往征討。經過艱苦的奮戰,終於平定了中國的大西北。
在抗擊沙俄侵略的衛國戰爭中,康熙的決策也很正確,他指揮大軍趕走了沙俄侵略軍,並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這一條約劃清了中俄的國界,為中國爭取了大片的領土。
另外,康熙本人在科學方麵還有一定的貢獻。少年時期就學習天文曆法,後來還倡議學習數學,設立“算學館”,培養了一批數學人才。在醫學方麵,他極力推廣中國古老的種痘免疫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並尊重由西方傳來的用金雞納治瘧疾的方法。在地理學上,他還花費心血測繪中國地圖。在農學方麵,他也能親自培育出一個新的品種。
康熙大帝不論從哪個方麵來看,都是中國曆史上十分優秀的皇帝,不僅在成年以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就是在少年時期所做的除鼇拜,解決新、舊曆法之爭,平定“三藩”之亂三件事,也足以證明他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了。
憑心而論,除掉近代史上的幾十年,清朝在中國曆史上並不是一個很壞的朝代,起碼要比明朝好得多,清朝的前幾位皇帝,的確還都是很有作為的,尤其是康熙大帝,在中國曆史上恐怕很難找出幾個這樣的皇帝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別的原因先不說,也許與滿清入主中原以後,總是擔心自己的統治能力有關。在這種擔憂之下,比起以前的朝代來,多少增加了一些兢兢業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