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寧波商幫的人文精神(1)(1 / 3)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寧波獨特的地域文化積澱鑄就了寧波商幫群體的人文精神,即使移居外地,曆經數代,這種文化天性也不會輕易改變。

第一節開拓創新

海洋文化的長期積澱和外來文化的影響,造成寧波商幫實業家膽識過人、敢於冒險、富有開拓創新精神。一、冒險創業,獨具膽識人稱企業大王的寧波幫巨商劉鴻生有句名言:“做大事,一定要敢於冒大險。”冒險創業,趨時求新,是寧波幫商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前麵已講到,寧波幫商人善於把握機遇,順應時代潮流,大膽開拓活動地域,及時調整經營項目,搶先投資新興行業。經營沙船業,遭遇海險是常事。民謠說:“三寸板內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寧波幫商人卻不畏鯨波,從事海上販運貿易,創設“南北號”。又率先籌措巨資,置辦輪船,經營輪船航運業。背井離鄉,遠渡重洋,有人望而生畏,舉而卻步,而寧波幫商人措資結隊,三次大規模遷徙海外。

這些都表現出寧波幫商人的冒險天性。寧波有諺語:“若要富,走險路。”虞洽卿自幼膽識過人,15歲到上海瑞康顏料號當學徒,進店不久,店主命他到一家洋行看貨,他見有一批聽裝顏料外殼在海運途中被海浪潑濕發鏽,洋行準備交公證行魯伊斯馬拍賣。虞氏眼光敏銳,仔細察看後,斷定聽裝外殼雖有鏽斑,不影響顏料質量,便大膽獨家吃進,結果使瑞康發了一筆大財。後來,虞氏還擔任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理事長,這也是一種帶有冒險性的行業。虞氏晚年到昆明開設三北運輸公司,購置300輛道奇卡車,往來滇緬、川滇道上。其並不避瘴癘,冒著遭受日軍飛機轟炸的危險,親自隨車去緬甸等地洽談商務。鎮海人俞佐宸,早年家境清貧,學徒出身。其所以能成為腰纏萬貫的富商,這同他善於把握機遇很有關係。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建都後,曾強令購買公債。當時政局不穩,人心浮動,那些迫不得已買下公債的人,無不視債券如廢紙,都巴不得盡快脫手。俞氏見機大量購進這些債券。後來,時局漸趨穩定,債券價值猛漲,俞氏由此獲利四五萬元。

定海人董浩雲,憑著“大膽創業,敢為人先”的精神,從天津輪船航運公司的小職員起步,“竭力奮鬥,掙紮圖存”(董浩雲語),數十年間成為擁有巨輪百艘,載重量超過上千萬噸的世界船王,並創辦了一個包括銀行業、保險業、房地產業、造船業、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的綜合性大集團——董氏企業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移居香港,環視全球,滿目瘡痍,便決心複興航運,大膽收購慈航、昌黎、唐山、慈雲、淩雲、天龍等多艘萬噸級貨輪,組成龐大的船隊,並冒著風險,創下兩項中華民族航運史上的新紀錄:一是由天龍號首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從上海到法國的航行;二是由通平號完成從上海駛往美國舊金山的航行,首開中美航線、歐洲航線、中南美航線,從而贏得“現代鄭和”的美譽。

第五章寧波商幫的人文精神

寧波商幫文化

寧波幫巨商王寬誠也是個機敏果斷、敢冒風險的人。凡是他認為有把握贏利的生意,不但把自有資金全部投放進去,還想方設法以抵押貸款等方式籌集資金,作孤注一擲。他經營的進口木材、建築材料、麵粉、房地產、輪船業等生意,本大利大,都賺大錢。他創辦的維大洋行,1947年7月遷往香港。那時,香港經濟蕭條,有些企業家離港而去,另覓出路,地價低廉。他預料幾年後香港必定繁榮,果斷地在新界購進大片地皮,建造幾十幢名為海園公寓的高樓住宅。由於經濟不景氣,建築商人上門薄利承包,海園公寓造價很低。1949年,大批達官闊佬蜂擁香港,海園公寓善價而沽,獲利甚豐。這時大軍南下,所向披靡,有人擔心一舉解放香港,引起港幣大幅度貶值。王氏審時度勢,大量買進港幣。隨後,新中國政府從長遠考慮,決定暫不收回香港,保持其現狀,香港局勢趨於穩定,港幣幣值迅速回升。他從港幣的低價購進、高價拋售中,又得到諸多好處。二、開拓創新,贏得未來開拓創新精神,是企業家的靈魂。

寧波幫企業家,極富開拓創新精神,從而能順應時尚,贏得未來。早在鹹豐年間,寧波幫商人即創設慶成輪船局,這是華商最早創辦的輪船局。光緒十五年(1889年),英商設立鴻安輪船公司,寧波幫巨商葉澄衷為該公司大股東。寧波幫商人早就認識到“錢莊之生死操之於外國銀行”。我國第一家華商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籌建時,寧波幫巨商嚴信厚即主動要求將自己所設的票號和各埠分支店改組加入該行。寧波幫商人自設的四明銀行,是我國最早創辦的華商銀行之一。在我國最早開設的一批洋布店中,有寧波幫商人於清鹹豐年間在上海開設的恒興洋布店、大豐洋布店、增泰洋布店、協泰洋布店、時和洋布店等。五金大王葉澄衷於同治元年(1862年)開設的順記五金洋雜貨號,是我國最早開設的五金商號之一。光緒九年(1883年),國人仍習慣於以油盞燈和土製蠟燭照明,葉澄衷即大膽獨家訂約包銷美孚火油公司的火油、礦燭。光緒十四年(1888年),國人仍習慣於服用中藥,寧波幫商人顧鬆泉即開設中西藥房,此為上海第一家華商開設的西藥店。

清宣統二年(1910年),國人仍習慣於穿戴長袍馬褂,奉化籍紅幫裁縫王才運,即在上海開設榮昌祥呢絨西服號,人稱王氏為上海西服業鼻祖。定海人王啟宇,於1913年創辦達豐絲光線漂煉染色工場。後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改進工藝技術,於20世紀20年代末發展成為我國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自紡、自織、自染、自漂、自印花、自整理的紡織印染聯合企業。所產棉直貢、縐紋呢、人字呢、中山呢,行銷全國,遠銷南洋各地。鎮海人方液仙,是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他於1912年籌設中國化學工業社,研製的三星牙膏,是我國第一支國產牙膏。寧波幫商人順應時尚,開拓創新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們還善於吸收西方企業文化,融合中西商業文化,不斷更新經營理念。進入20世紀後,具有近代經營意識和管理知識的寧波幫企業家,紛紛效法西方近代企業組織形式:將企業改組為股份公司製。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中西藥房即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13年五洲藥房,1916年三友實業社,也相繼改組為股份公司。海外寧波幫商人更是如此。

如香港永新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光彪“敢為天下先”,積極響應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率先投資內地,開創“補償貿易”之先河。1949年後在內地私人投資設廠的事,在當年是石破天驚的。曹光彪曾經親口回憶道:“1978年初,中國剛計劃實施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未開,我已經在珠海投資第一個私人工廠,當時叫香洲毛紡廠。當時我寫了一封信給中央,寫了一個計劃,投資幾百萬美元,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我隻想打破在內地不能開辦私人企業的限製。生意由我先做起來,國家政策就會慢慢改變。”

有記者問:“當時誰批的?”曹光彪回答說:“沒人敢批!鄧小平是同意的,但沒有批,我們隻是在沒有人反對的情況下做下去,做出了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國家後來才立法(1979年9月3日生效的《國務院關於開展對外加工裝配和中小型補償貿易辦法》),我不會說是我發明了三來一補,但是我們做了。當時我們隻有4套機器,現在廠房還在,已改名為珠海永新毛紡廠,現有60套機器。”

香洲毛紡廠從動工之日起,就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注,特別是港澳台商尤為注意,他們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情況,但又不好意思(更多的是不敢)親自來看一下,當曹光彪知道這些情況後,認為讓他們來看一看極有必要,這對國家吸引外資擴大影響有益,於是他借香洲毛紡廠落成投產之際,邀請了許多外國商務參讚及銀行界代表、港澳台人士來珠海參加酒會。曹光彪用自己的行動向他的同仁、朋友們證明投資國內,不但能收回來,而且前景看好!曹光彪當時創辦的香洲毛紡廠,廠不大,但影響極大,波及的麵極廣,後來小平同誌實地參觀考察了香洲毛紡廠後,直接肯定了曹光彪和香洲毛紡廠的作用與曆史性的功績。三、技術創新實例技術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作為企業家,必須具有不斷追求技術創新的精神,善於發現新的技術和發明,勇於引入新的技術和工藝,不斷創造新的生產方式和方法,以此來推動企業技術的升級和生產方式的變革。

(一)傳統甬商的技術創新寧波商人一貫重視技術創新。當年工商巨子項鬆茂為了開拓上海灘的肥皂市場,一方麵重金聘用技術人才,如把畢業於德國柏林大學的化學博士葉漢函聘為五洲固本皂藥廠廠長,把從美國留美歸來的化學專家徐佩璜聘為製皂部主任兼總技師,聘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擔任要職,為技術創新提供人才保證,並鼓勵他們技術革新,終於創新出品質優良的五洲肥皂,深受顧客的歡迎。鮑國昌接辦信誼化學製藥廠以後,為使技術創新,一方麵派人到國外學習有關專業知識,一麵羅致從國外學成歸國的專職人才潘正濤、林世瑾等人設立化學研究所,研究藥物原料和開發新產品。為了爭取市場,與對手競爭,劉鴻生加大科技投入,不惜重金聘請專家、技工,研究解決火柴生產的關鍵性問題——藥頭化學配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