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四明山山美水美,千丈岩幽壑飛瀑,鬆蘭山金沙碧海,招寶山雄偉壯觀,東錢湖湖光山色,上林湖越窯文明,阿育王寺供釋迦牟尼舍利,保國寺大殿成江南奇跡,天一閣藏書樓亞洲第一……寧波人民數千年來在此繁衍生息,早有範蠡文韜武略,可治國安邦可歸隱經商;唐有書法家虞世南,墨寶遺香;宋有王安石治理寧波,被列寧譽為偉大的改革家;王應麟的“三字經”哺育兒童,影響深遠;王陽明創立心學;黃宗羲“工商皆本”“經世致用”,創浙東學派……寧波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寧波商貿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特定的自然人文條件與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經過長期的曆史發展,使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們形成了特定的區域文化心理。寧波靠山麵海的地理環境和跨海而治的行政區劃,使當地形成了農業、漁業和商業三種謀生方式共存榮的經濟文化格局。漁業生產需要外向強悍、恣肆汪洋的性格,農業生產要求和諧、平穩的實踐理性,而商貿活動則強調心智的精明和靈活,於是在寧波,這三種文明因素逐步交叉、積澱,構成了寧波獨特的文化傳統。豐厚的地域文化蘊涵和特定的文化傳統促進了寧波商貿的繁榮,孕育了寧波商幫。
寧波商幫是一個商業群體,是指從明清以來以寧波地域為中心的,在外地經商的寧波籍商人及本地的寧波商人群體。就地域而言,寧波籍商人包括現在的寧波市所管轄的海曙、江東、江北、鎮海、北侖、鄞州6區,奉化、餘姚、慈溪3市,寧海、象山2縣,以及舊寧波府管轄的定海(今舟山市)人氏。這裏的“商”,不僅指流通領域的商貿經營者,還包括其他經濟領域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寧波商幫自明末清初開始形成,曆經幾百年的發展而不衰,特別是近代以來,寧波商幫以其強烈的創業精神與傑出的經營能力抒寫了中國商業史上的百年輝煌,至今仍活躍在海內外且名聞遐邇。從嚴信厚、葉澄衷、朱葆三、虞洽卿、秦潤卿,到包玉剛、邵逸夫、王寬誠、應昌期,等等,都是這片水土養育出來的人物,以他們為代表的寧波商幫,繼承了寧波人的精明能幹、審時度勢、眼界開闊、誠信篤實,他們熱愛家鄉,報效桑梓,窮則獨善其身,達能兼濟天下。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寧波經濟發展迅猛,又有一大批秉承了寧波商幫精神的商界人士在各行各業大展身手,書寫出新的商界傳奇。
寧波深厚的商貿傳統也成就了寧波的商業教育。這裏的學子與這片土地及其文化積澱有著天然的聯係,以當地的文化資源來教育學生,具有其他教育素材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對寧波商幫現象的研究與寧波商幫文化的整理、挖掘,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價值。一方麵,當代甬商迫切麵臨轉型升級,對寧波商幫現象與寧波商幫精神的研究,有助於打造新一代甬商,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另一方麵,弘揚寧波商幫精神,將寧波商幫文化與高職教育有機結合,提升大學生職業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也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有益嚐試。編寫《寧波商幫文化》,旨在闡釋寧波商幫的內涵,汲取寧波商幫創業的成功經驗,弘揚寧波商幫“創業、務實、誠信、協作”的精神,進一步推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培養更多的新一代甬商,為繁榮區域經濟、建設和諧社會添磚加瓦。《寧波商幫文化》全書共列五章,深入分析了寧波商幫崛起的曆史文化背景,充分挖掘寧波商幫發展演變的艱辛曆程,多角度展示新舊商幫中湧現出來的典範人物及其主要人生經曆,精心提煉寧波商幫的經營謀略和人文精神,同時呈現寧波商幫的百年之最和寧波在全國之最,以供學習者和研究者參考。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