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原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注釋】怠:鬆懈。太陽、太陰:此提法最早見於《易經》。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代表矛盾對立的雙方。一般來說,剛、明、正、利、動、福、暑、實為陽,柔、暗、奇、害、靜、禍、寒、虛為陰。此計中的陽指公開、暴露,陰指機密、秘密。太陽為陽的極端形式,非常公開之意。太陰為陰的極端形式,非常機密之意。

【譯文】自認為防備周到的,容易產生麻痹鬆懈的情緒;平常看慣了的,往往就不再懷疑。秘密蘊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與暴露的事物相排斥。非常公開的經常蘊藏著非常的機密。

【計名出處】此計名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講薛仁貴瞞著不願渡海遠征的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渡海的事。

【講解】此計原意是薛仁貴瞞著天子唐太宗使之在渾然未覺之際乘船渡海。“瞞天過海”即運用假象迷惑對方,使之放鬆警惕或轉移精力,然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取得勝利。“瞞”是關鍵所在,它不僅指不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同時也要求付出足夠努力使對方不懷疑自己有其他意圖,即解除其戒備,對其予以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