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美化性格,培養好習慣(4)(1 / 2)

當然,這裏說的冒險並不是像賭徒那樣,完全把寶押在“運氣”上。冒險不是靠碰運氣,而是靠理智。倘若一點可能性也沒有,就冒失輕率地幹起來,這就不是冒險,而是盲動,有時簡直近於自殺。冒險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準備的基礎之上。古人雲:“六十算以上為多算,六十算以下為少算。”因此,有60%以上的把握,就應當機立斷,敢於大膽地去行動。

7改變沉默寡言,學會能言善辯

語言是靈魂的翅膀,語言是思想的外衣,語言是社交的工具,成功的溝通來自語言的魅力。

現代社會需要那種機敏靈活、能言善辯的活動分子。羞怯拘謹、笨嘴笨舌、老實巴交的人,在現代社會不會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有些人很有知識,就是因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因而不受人們的歡迎。有些人專業水平很高,工作做得很出色,但表達能力卻很差,言談拘謹慌張,邏輯思維混亂,一講就語無倫次,雖有好的經驗、好的見解,但卻“茶壺裏煮餃子——倒不出來”。也有的人,文字修養不夠,工作很好,但寫不出一篇有水平的論文,既不利於宣傳見解,也不利於使別人接受他的觀點。這種人在現代社會很難吃得開。現代社會注重口才,談戀愛也好,談生意也好,當服務員也好,會不會講話差遠啦!如果你很會說話,首先就能夠博得對方的好感。假如你善於說服別人,那就說明你有水平,辦事情就會更加順利。

不要以為“能說會道”僅僅是嘴巴上的功夫。有人認為:隻要有真本事,嘴巴笨一點怕什麼?其實,什麼是真本事呢?“嘴巴硬”就是一種真本事。自古以來人們成就一番事業,都需要有一番口才。古希臘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中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法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啟蒙者盧梭、孟德斯鳩,美國發動與領導黑人解放運動、進行南北戰爭的林肯,起草《獨立宣言》的傑佛遜,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是傑出的演講家。另外,一些自然科學家如伽利略、布魯諾、居裏夫人、愛因斯坦等也是傑出的演講家。再以我們中國來說,先秦時代的孔、孟、老、莊,還有其他一些諸子百家,統統是傑出的演講家。秦朝李斯以辯才著稱。漢朝學術會議——白虎觀會議和鹽鐵會議,參加會議的人都是一些雄辯者。赤壁大戰前,諸葛亮在東吳智激周瑜、舌戰群儒、說服孫權,靠的也是自己的雄辯才能。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梁啟超,以演說而聞名於世。一部《孫中山文集》,收集的大部分是孫中山的演講詞。“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抗日救亡運動,學生們慷慨激昂的演講,對於喚起民眾,共赴國難,掀起抗日救國的浪潮,起過巨大的作用。周恩來同誌機敏的辯才,使國際上多少政治家為之傾倒。麵對這些事實,難道我們不能說,能言善辯也是一種真正過硬的本領麼?

在現代社會,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們交往頻繁,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口才越來越被認為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能力之一。作為現代的人,不僅要有新的思想和見解,而且要能在別人麵前很好地表達出來。不僅要以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做貢獻,而且要能以自己的語言去感染、說服別人。就職業而言,從事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口才:對政治家和外交家來說,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是一項基本的素質;法官要使罪犯認罪伏法,律師要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少不了要進行辯駁。商業工作者推銷商品、招徠顧客,企業家經營管理企業,都需要口才。在日常交往中,有口才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話題講得很吸引人,口笨嘴拙者即使講的內容很好,聽起來也索然無味。有的建議,有口才的人一說就通過了,無口才的人卻無法獲得通過。改革是除舊布新,要改革,就必然會遇到論辯和論戰。如果一個人滿腹經綸,卻由於口才不佳,表達不清,又怎能使自己的觀點為他人所接受呢?

8摘下麵具,克服自我封閉

封閉的性格是一種不良的成分。有時,這種不良的性格會影響甚至毀掉一個人一生的事業與生活。因此,想要成功,就必須糾正和克服它。

中國有句“少年老成”的成語,用來讚揚那些看起來不動聲色,善於掩蓋自己真情實感具有老成性格的年輕人。過於沉重的曆史負擔和種種無形的陳規陋習,使許多人誤以為冷淡和不顯露感情是成熟的標誌。我們所受的早期教育總是要求我們刻意修飾自己的形象,要顯得穩重並循規蹈矩。我們日益變得隻相信“規範”、“責任”等抽象的概念,終日受到種種擔憂顧慮的幹擾和威脅,而不再傾聽或竭力回避著自己內心的呼喚。人們總是擔心遭受這樣的議論:“那個人總像一個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