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七章 築城(1 / 2)

宋軍綏州城外和彌陀洞城外的連續兩場戰鬥大獲全勝,將夏軍左廂神勇軍司的隊伍全殲,其主將細封亮僅以身免,這一戰在對大宋來說,簡直是太提氣了,令朝野大為震驚和歡喜。

官家對於此役的大勝也是大為激動,在得知這個捷報之後,他獨自在景陽宮內酣暢淋漓的大醉一場。

這些年在對西賊的戰鬥中,宋軍屢屢吃癟,他這個官家實在是太憋屈了。這一場大勝,終於能夠讓他痛快淋漓的發泄一下心中的情緒。

對於參與此役的將士,官家這次也是不吝賞賜,將官全部加官進爵,兵士則全部策勳三轉。

鍾浩在這一戰中帶領平西軍和平夏軍的表現很是出彩,也是連升兩級,被授予永興軍路副鈐轄的差遣。

這一戰對西夏算是沉重一擊,依著他們睚眥必報不肯吃虧的性子,定然是要報複的。

短暫的興奮之後,緣邊的河東路和永興軍路各處都紛紛加緊防備,修補城池,以備敵襲。

因為鍾浩在河東路時有修建鎮羌寨和青陽寨的經驗,所以為指派在綏州城以北修築一座城池,以作為抵擋夏軍的前沿堡壘。這是鍾浩跟種諤、王烈還有永興軍路安撫使杜文峰一起商議,確定下來的對夏策略。

鍾浩和眾人經過勘查和商議,選定的建城地址在綏州城以北三十裏、無定河西岸的一處地方。這處地方麵河靠山,既非常險要,易守難攻。

比起位於大裏河和無定河彙合處的綏州城,這裏防守起來容易許多,綏州城附近地勢太平,難以堅守。有了這處險要城池,剛剛收複的綏州,便能安穩許多。

如今綏州已經重新設立州治,以新晉的永興軍路兵馬副都總管種諤為知州,算是正式回歸大宋版圖,

這處修建城池的地方的四周有克戎寨、米脂寨、清邊寨環繞,等這座城池修建完成,若是夏軍來攻,可以互為犄角!

這處城池被官家賜名鎮夏城。

大宋一直把西夏國視做眼中釘、肉中刺,宋夏緣邊地方平夏城、臨夏城、定夏城都有了,如今有多了鎮夏城,可見大宋朝野對滅掉西夏是多麼的渴望。

鍾浩被委以築成的重任之後,想到了頗有機巧之術的沈括。若是自己這好友來幫忙修築鎮夏城,定然能事半功倍。

是以,他請求自己嶽父、河東路安撫使富弼將沈括給他派了過來。

沈括中了進士之後,得到的差遣便是河東路嵐州嵐縣的主簿,正是自己嶽父轄下,這事兒倒是容易的很。

其實曆史上沈括還真在此地建築過城池,也就是有名的永樂城,隻不過位置比這鎮夏城還要往北一些。

元豐年間,宋軍經過苦戰,終於收複夏、銀、宥三州。

但是銀、夏、宥三州卻因為經過戰火的破壞,殘破不堪。

有人提出重新銀州城,以作為對抗西夏的前沿堡壘,以便於鎮守好不容易收複的土地。

但是時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的沈括,認為銀州雖然占據明堂川、無定河的交彙之處,但舊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沒,其西北邊又被天塹阻隔,地勢不是很好。因此便提出在夏、銀、宥三州交界之處的橫山地區修築新城。

朝廷最後同意了沈括的這個建議,官家還為這座城池賜名銀川砦,在西軍這裏俗稱永樂城。

這一處選址還是很能看出沈括的戰略眼光的,若是在此處建一座堅城,可以俯視西北,鎮守夏、銀、宥三州。

西夏國王李秉常聞聽宋軍要在此築城,立即感到了威脅,於是親自帶兵三十萬,前往攻打,由此引發了宋夏之間的永樂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