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婦兒五官科部分
一、痛經
病因婦女月經期腹痛,或出現其它較嚴重不適,以致影響工作者,稱為痛經。祖國醫學認為痛經,是因外感風、寒、濕邪,或內傷七情,以致氣血凝滯,阻塞經絡,不通則痛。亦有因氣血不足,衝任不調,以致胞宮失養等有關。現代醫學認為,引起痛經的原因如下:
生殖器官局部變化
痛經常與子宮發育不良,同時並發。可能由於子宮肌層內纖維組織較多,肌纖維排列及其張力皆有異常,經期子宮肌層呈不規則痙攣性收縮而引起疼痛。有人發現此種發育不全的子宮較正常子宮易被激惹。
子宮收縮過程,可能因為子宮頸狹窄,或子宮異位,如前屈或後屈,造成機械性阻礙經血引流不暢,引起強烈的子宮收縮。或因子宮腔內息肉、肌瘤、或淤血塊,或因子宮內膜大片剝脫,形成異物刺激,引起子宮過度的收縮,而導致痙攣性疼痛。
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腔內的內膜有周期性變化,經期也有出血,壞死及剝脫,因不能外排而積於局部,使局部張力增加而發生痛經。
盆腔炎症,多在月經期趨向加重,促使盆腔內淤血,而引起痛經。
內分泌失調
有人認為體內雌激素過高,或黃體素過低。使子宵肌層易受激惹,而引起痛經。在臨床上無排卵性子宮出血,患者常無痛經,故有人認為痛經的發生,可能是由於雌激素及黃體素,二者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平衡。
神經、精神因素
痛經的產生及其程度之輕重,常與患者高級神經的活動及其神經的類型有著密切關係。精神和體力的過度疲勞,全身情況的極度衰弱,都可能使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對皮質下傳來刺激的分析調解能力受到影響,痛閾降低,而使原來不致引起疼痛的刺激而能引起痛覺。
症狀患者多為隨月經周期而出現下腹部疼痛。有時可伴有膀胱或直腸激惹症狀。如尿頻,或下墜感,嚴重時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昏、目眩、四肢酸困、全身乏力等症狀。多出現在經期前1~2日,延至經期之後逐漸消失。也有在經期出現疼痛,經期後一至二日疼痛加重.隨後逐漸消失者。
治療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用跪指揉法,揉腰骶部,由尾腎脈至尾中脈處。用雙手拇指點揉法,點揉雙側腰眼脈及骶側上脈和骶側下脈。再用雙手拇指點揉法,點揉臀側脈。再用雙掌揉法,揉臀部肌肉。然後用拍打法,拍打後背三條線,腰骶部要重拍數次。讓患者翻身取仰臥位,再用雙掌壓法,壓股根脈和小腹部。
二、急性乳腺炎
病因乳房由乳腺組織、脂肪和其間質纖維結締組織抅成。乳腺被脂肪組織隔成15—20個呈放射狀排列的乳房小葉,每個小葉以輸乳管開口於乳頭尖端的輸乳孔,在開口以前乳管擴大,形成輸乳竇。
急性乳腺炎是因細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乳腺和輸乳管而引起的乳房感染。中醫稱為“乳痛”或“乳吹”。
症狀患者乳房紅腫熱痛,可觸及結節和硬塊,排乳不暢,及腋窩淋巴結腫大、疼痛,全身不適,常有畏寒,發熱。如不及時治療,發熱不退,有持續性跳痛,常可形成膿腫。
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或靠坐位,術者坐於患者正麵側方,用雙手由乳根部向乳頭部緩緩反複拿揉多次,使乳腺符暢通,排出積乳,腫痛即可緩解。
體會不論紅腫、發燒,在其未成膿之前,均可用此手法治療9一般2—3次即可治愈。
三、小兒先天性斜頸
病因小兒先天性斜頸多為產傷所致,分娩時一側胸鎖乳突肌受傷,引起缺血性肌攣縮。晚期患側頸部其它軟組織,如斜方肌、深筋膜肌等,因長期畸形,也發生攣縮。
症狀在出生後不久,即可於患側胸鎖乳突肌發現硬塊。且逐漸縮小,並於數周內消失。畸形一般至一周歲時才比較明顯。典型的症狀是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緊張,如條索狀,若不及時治療,將引起其他畸形,如頭顱和顏麵不對稱,一般患側發育較差。
治療將患兒抱起,呈坐位,術者捏揉頸部患側攣縮之筋腱結節,使之逐漸緩解。
四、小兒消化不良
病因小兒消化不良,又稱小兒腹瀉。以中毒症狀的輕重區別為“單純性消化不良”或“中毒性消化不良”。本病多發於夏、秋季節。中醫認為是外感暑濕,或飲食不潔,損傷脾胃,運化不健,飲食不能化為養料,反而變化成為濕滯宿積,阻於胃腸。使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失調,而致上吐,下瀉。或轉成慢性,久則引起營養障礙,造成“營養不良”。即中醫所講的“小兒疳積”。係由脾胃運化失常,水穀停滯,津液耗損,無以化生氣血,而致全身髒腑皆虧,形體不充。所以疳積後期,不僅脾胃俱虛,且能導致五髒皆病的嚴重後果。
症狀一般初期多為腹瀉,大便一日數次至十數次。狀如稀糊或蛋花水樣。重則出現皮膚幹癟、口渴、煩躁、夜啼、哭鬧、精神萎靡等症狀。日久則出現麵黃消瘦,發枯、腹脹、大便不調。若有嗜食等現象,應注意撿查有無暘寄生蟲。若有夜盲、角膜軟化,口腔潰瘍等症狀,則為維生素缺乏。胸骨、脊柱及下肢畸形,則多為缺鈣引起的佝僂病。
治療讓患兒取俯臥位,術者用四指揉法,揉背後三條線,反複揉數次。然後再用拍打法,拍打背後三條線。每日做一遍。
五、小兒疝氣
病因小兒疝氣,最常見的是腹股溝斜疝。該病是從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內環突出,向下、向前、向內斜行,經過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脊外環,而進入陰囊。斜疝騎多見的是腹外疝,發病率約占腹股溝疝的95%,腹股溝疝男女部可以發生,但以男性占大多數,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右側比左側多見。
腹股溝斜疝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胚胎早期,睾丸位於腹腔之內,隨著胚胎的發育過程逐漸下移,隨之下移的腹膜形成-鞘狀突。此突在嬰兒出生後不久便自行萎縮閉鎖。如不閉鎖,即成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有時鞘狀突下段閉鎖而上段不閉,這樣也可以誘發斜疝。右側睾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狀突閉鎖也較遲。因此右側腹股溝疝較為常見。後天性斜疝的發病,除了腹內壓增高外,常與腹內斜肌、腹橫肌發育不全,腹壁缺陷有密切關係。
症狀本病的基本症狀,是在患側出現一腫塊。開始時,腫塊可能不明顯。而僅在疝環處有輕度脹感,此時診斷較為閑難。一旦腫塊明顯,診斷就比較容易。
易複性疝除腹股溝區有腫塊外,常無其他症狀,僅偶爾有脹痛。腫塊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勞動時出現,呈梨狀或半球形。用手按於腫塊處,並囑病人咳嗽可有膨脹或衝擊感。如病人平臥休息或用手將腫塊向腹腔內推送,腫塊即可向腹腔內納入消失,回納後以手指通過陰褢皮膚伸入外環,可感外環擴大,腹壁軟弱,此時如囑病人咳嗽,指尖可有衝擊感。
治療患兒取仰臥位,用手指將疝氣脫出部分托起,接按使其還納。然後點揉止尿脈和股根脈。
六、小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病因由於足內側的軟組織,如脛骨前肌,和脛骨後肌,屈拇肌和三角韌帶等發生萎縮,而足背和足外側的伸肌韌帶則相應伸長。因跟腱縮短,舟骨向內移位,跟骨蹠屈內舒,距骨頭脫位,而形成內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