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捏筋拍打療法的曆史
“捏筋拍打療法”,過去曾包括在“易筋經療法”中,係由我國古代練武術者所掌握。近百年來,流傳在我國民間山東、河北、河南、東北一帶,世代相傳,缺乏文字記載,均憑口傳心授。據傳說“易筋經療法”曆史悠久,最初起源於北魏時代,距今約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曆史。究竟本療法由誰發明,創始於何年代,現已無法考證。關於本療法的起源問題曾有兩種傳說,一說由華佗創始;另一說法是起源於達摩。我們查閱了一些有關華佗的曆史傳記,並未發現華佗用捏筋法或拍打法治療疾病的記載。過去本療法中有所謂華佗十二像(又名金鍾十二術,即:象形、虎形、蛇形、猿形、燕形、熊形、雞形、龍形、鹿形、蜈蚣形、龜形、胎形)的說法,隻是指拍打時的姿勢和順序,與華佗的五禽戲並沒有多少直接關係。華佗的《中藏經》(有人考證並非華佗所著)也沒有用捏筋或拍打治病的記載。由此可見,本療法起自華佗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另一傳說是本療法創自達摩。過去我國的武術家往往推崇達摩。相傳達摩編著了《易筋經》,並創立了“少林派”的拳術法。但根據曆史考證,達摩本人並不會練武術,而《易筋經》也是後人假托達摩所著。所以此種傳說也找不出令人可信的根據來。
“捏筋療法”很可能是與按摩同出於我國古代“導引按蹺”之術,以及結合武術家的“點穴法”相演進而成為一種獨特的療法。它捏揉的手法不同於一般的推拿按摩。而所捏揉的部位,又不同於一般的針灸穴位。其主要是以手指捏揉、彈撥經脈筋腱(指神經、血管、肌腱等),使之產生強烈的感應,而達到強健筋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防病治病的目的。
“拍打療法”,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外治手法篇》中有叫做“振梃”的治療方法。其中解釋說:“振梃即木棒也,長尺半,元如錢大,或麵杖亦可。蓋受傷之處,氣血凝結,疼痛腫硬,用此梃微微振擊其上下四旁,使氣血流通以⑴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漸削也”。
在《少林拳術精義》一書中,打功項下,也有木槌、木柞和石袋的記載。打功的目的在於強健筋骨。在曆代武術家的練功中還有“金鍾罩”、“鐵布衫”等練功方法。即用鐵砂口袋拍打身體各部,希望練成“鋼筋鐵骨善避刀槍”。當然,經過拍打鍛煉,使筋骨強健是完全可能的,而練成所謂的刀槍不入的“金鍾罩”、“鐵布衫”則未免有些誇張。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鋼絲拍子,就是在這些拍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用這種拍子拍打一定的部位,能夠使肌肉、筋腱放鬆,促使毛細血管擴張,而解除痙攣,減輕疼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我們認為本療法,產生的年代比較悠久。是在科學不太發達的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和各種社會活動中與創傷及疾病作鬥爭,所逐漸積累起來鈉治療經驗。開始通過簡單的捏揉,或用木棒敲打某些部位,而使病情減輕或治好了某些創傷和疾病,經過多年的反複實踐,逐漸地增添了新的內容。由於過去有不少的人,為了健身防病而去鍛煉武功,而在鍛煉武功的過程中,又容易發生各種損傷,因此逐漸的又把此療法作為練武的必修之課。通過練武功的人們的多年反複實踐,並且和某些武功鍛煉的姿勢和方法結合起來,使本療法更增加了不少豐富的內容。使之成為防病健身,治療損傷和疾病的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可見,這也是本療法多年來由武術家所掌握和得以流傳下來的根本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反動政府千方百計的摧殘祖國醫學,妄圖消滅中醫,使本療法隻在民間流傳,幾乎到了失傳的地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生活不斷提髙,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了飛快的發展。黨的中醫政策,使流傳於民間的“捏筋拍打療法”得到了新生,現在已成為解除廣大患者病痛的一個重要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