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附錄:觀察記者劉曉林談中國國學熱的背後(3)(1 / 2)

讓幾歲孩童開始讀經,“國學”從娃娃抓起,已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現象。多個城市的多家幼兒園的孩子搖頭晃腦地背誦《三字經》、《論語》等經典原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成都市青少年宮“國學班”近百名四五歲的小娃娃能一字不差地背出這些古文,至於什麼《三字經》、《笠翁對韻》、《弟子規》,全都不在話下,這讓眾多“國學”專家讚不絕口。而在北京,一臉稚氣的孩子們穿著古香古色的唐裝,在石碑林立、古樹參天的孔廟裏上著“國學”啟蒙課。孟子故裏山東鄒城也舉辦了“少年國學班”。武漢開設童學館,孩子們著漢服,誦國韻,背“千字文”。蘭州晨報聯合全國30多家主流媒體向廣大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及中小學生共同發出“打好國學基本功底,推進未成年人教育”的倡議。廣州市教育局將推廣中小學生“讀經”的做法,廣州市人大代表呼籲在幼兒園、中小學推進“中華古詩文、經典文化誦讀”工程;

增設“國學”課程的熱潮此起彼伏。普通百姓對佛教日趨熱衷、知識階層對禪宗日益渴求、商界對兵法兵學的興趣有增無減、各階各層對風水學及命理學的關注興趣與日俱增……等等,都給了一個開“國學班”、“國學課”的理由;

甚至,連現在的許多老外都以能懂一些中國“國學”為榮幸了。全球聯合祭孔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外國人評說中國文化……“國學”活動遍及世界。

據介紹,韓國有100多所大學設有中國學或者中國語係,有40多所大專院校設有漢語課程,各類在校生學漢語的總計16萬多人。不但是與中國文化淵源頗深的韓日,西方一些發達國家近年來也掀起一波波的中文熱。據悉,全球大約100多個國家在各級各類的教學機構內教授中文課程,約有2500萬至3000萬名外國人學習漢語。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外國人也急劇增加,2004年達到8萬人。目前在國外使用和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近一億……

等等,等等……

看來“國學”的確有些“熱”!

“熱”不“熱”,媒體的關注度往往是檢測的最好的溫度計。君不見,所有大小媒體一窩蜂地“言必談國學”—要麼宣寫有關“國學”細枝末節的爭議,要麼大談“國學”文化普及的重要,或者說“國學”學術要走向大眾,或者擺學者之間的對錯是非,說來爭去,最後無不提升到“國學”、傳統文化的高度。“國學”的“火”在眼前晃來晃去,不經意中映紅了一些國人的臉,也無意中照亮了一個時代的國人的“黑夜所給的黑眼睛”!

觀察記者經常看到,在許多書店裏,《品三國》、《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等書總是擺在最醒目最顯要的位置,不少人手捧一本在那裏如饑似渴地低頭閱讀,大有“餓牛闖進了菜園子”的“相見恨晚”感。書架上“國學大師”的經典著作和“國學”普及類讀物占相當比例。如“國學啟蒙經典”叢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治家格言·增廣賢文·笠翁對韻·幼學瓊林》等,如《萬曆十五年》、《正說清朝十二帝》等,還有《中國式管理》、《儒家管理哲學新論》、《老子管理學》、《讀禪悟管理》等等,不一而足。

觀察記者也時時聽到,很多聚會場所,大家的熱門話題多是某夜又通過央視“百家講壇”目睹於丹如何講《論語》的。“這個女子真厲害,很有口才,無論什麼總能很快地概括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把本來生澀難懂的理論講得那麼有聲有色,扣人心弦!而且能夠引用那麼多生活故事作為詮釋的例子,給人啟迪!絕了!”“她把《論語》品出了自己的味道,她所獲得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很抓人!”

觀察記者不斷地觀察到,有關“國學”學術名人的動態軼事無日不有。

同樣,觀察記者也注意到,有關“國學”的爭論辯駁無處不在……

這就是“國學熱”嗎?

在“中國國學已經大熱”這種聲音裏,卻也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聲音夾雜於其間:“中國現在根本稱不上‘國學已經大熱’!中國國學並沒有真正熱,離國學熱差得太遠!”

支撐這種觀點的理由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首先是認為,現在大家所涉及到的“國學”的麵不夠廣,僅僅是“國學”巨大冰山的小小一角而已。中國“國學”包含了多少內容?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光從《國學寶典》的經、史、子、集分類的目錄結構這一項來看,就可以了解到“國學”究竟包含了多少內容!

而《論語》、《莊子》隻是其中兩本書而已,《三國》也不過是“國學”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唐詩宋詞也隻是其中的九牛一毛,怎麼能因為大家對這幾個方麵的好奇和了解,就說“中國已經是國學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