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就因為其精神態度與其實際的努力不相對應——進行此一事,期待另一事所以其大部分的努力都是勞而無功的。他們所懷的錯誤的精神態度,會於無形之中把自己所追求的東西驅逐掉。他們從事事業時,沒有存有必勝的期待與把握,也沒有存有堅強的自信與決心。
“靈魂期待著什麼,即能做成什麼!”
足以使病人的病情趨於嚴重的,就是不良的心理作用、精神態度——常常在注意著、害怕著病情的變化,常常期待著症狀的發現。這種不良的期待,對於病人能產生可怕的結果。它可以使病人的生命與活力的源泉趨於枯竭,而至於死亡。能夠醫好疾病的,隻有樂觀的期待與堅強的信念。病人對於病的功效,實際上要超過醫師及藥劑本身。
常常期待自己的將來是充滿希望與光明的,期待著自己在將來總會健康、昌盛、幸福,總能在社會中占些地位,這種心理的養成,對於你一生事業和幫助,遠超過任何東西。
大多數成功的人,都是有樂觀的期待習慣的。不管目前的情形怎樣慘淡黑暗,他們對於“最後之勝利”,總是以為有把握。這種樂觀的期待心理,會生出一種神秘的力量,能幫助他們達到所希望的目的。
我們的各種機能,都服從我們意誌的命令。所以我們的意誌期待它們做什麼,它們就做什麼。假如我們期待得大,要求很高,而不一定要它們執行我們的誌願,則它們自會順從我們的誌願而行動的。
期待著自己做大事業的這種心理,最足以發揮我們的能力,這種期待可以喚起我們隱伏的力量,而這種力量,若是沒有大的期待和迫切的催喚,是會永久被埋沒的。
你應該堅決自信:你自己總能實現你所有的理想的;對於你自己,天下沒有不可能成之事。不要存一絲懷疑的念頭,你要將這種念頭逐出自己的心境,而隻容留些能夠幫助你成功的思想。
應該常常懷著“前途光明”的期待;懷著隻要自己努力奮鬥,則宏偉的一切必須在等候著自己的這種信念。
懷著一個樂觀的期待態度;期待著一切事情是吉而非凶,是成功而非失敗,是幸福而非痛苦,這對於我們的生命力最有裨益。
凡是心存極強的期待的人,不管環境怎樣困難,總是有望成功的。因為他的堅強信念,會幫助他肅清一切足以阻礙意誌薄弱的人前進的“成功之敵”。
期待是一種超然,期待是一種力量。在期待中,我們看到光明;在期待中,我們看到希望。
我們常常羨慕險處奇景,殊不知它經曆了多少嚴寒酷暑,我們常常羨慕登上險處的觀奇景的人,殊不知他們是眾多觀光者中僅有的沒有放棄的人;我們羨慕大石下長出的小草,是因為小草隻抱著一個信念——向太陽走去;我們也羨慕瀑布,是因為它有絕處逢生的勇氣,才成就奇觀!
三、以逸待勞者的悲哀
在小學時學過一篇《守株待兔》的寓言。講的是一個農夫去田野勞動,一隻小兔子被驚起,倉惶逃跑,竟不小心一頭撞在了木樁上死了。農夫白白撿了一隻兔子,於是每天坐在木樁旁邊等待兔子往上撞。寓言諷刺了不願勞動而妄想收獲的人。
同樣,一個人失敗後,也容易拖拖拉拉,不願意采取行動,隻是沒有人會來拯救你,沒有人會帶你遠離失敗,走向成功,就像沒有兔子會再往木樁上撞一樣。
1.跟拖延說拜拜
烤爐裏油垢逐日增加,快要變成焦油坑了,該徹底清潔一下了。可明天還有時間呢。可是到了明天,你有別的事要做,清潔烤爐的事就得拖一拖了。過了幾個星期,也許過了幾個月,烤爐還是沒有清潔。
拖延——有時又稱為“趕上昨天的技術”——是我們所難避免的。大家都會把要做的事情拖一下,尤其是不合意或者困難的工作。我們往往把拖延看成是人生的小弱點,以為不足為害,可是它阻礙我們希望從生活中所得到的東西,絕非無害之習。
你拖延清潔烤爐的種種借口聽起來很合理,可是認真考查,或許會發現並不大合理。我們用這些借口自欺欺人,其實是流露心理上的兩種基本的混亂:缺乏自信和怕受罪。
盡善盡美論者其實是最缺乏自信的人。他們要求完美無缺的高標準,結果什麼都不敢做。
有個年輕的律師在校學習時成績優異,工作後一直擔心不能取得足與以往媲美的輝煌成績,竟養成一定要到最後關頭才起草訴訟摘要的習慣。這樣做如果寫不好,他就可以為自己辯解說:“要是我多有一星期的時間,就可以寫好一些的。”因此,這位年輕律師追求完美的夢幻一直沒有破滅。
美國心理學家克魯斯認為,怕受罪的人之所以做事拖拉,是因為他們擔心一開始從事工作,就會引起憂慮和不快之感。生活中幾乎每件事都會產生緊張和沮喪,因此想做一件事與真正動手去做,兩者間有條鴻溝。應如何跨越這道鴻溝呢?以下有五點提示可助你起步:
(1)製定具體而明確的目標。
(2)要認清完成工作不必十全十美——隻是非要完成不可。
(3)試用不要一次完成全部工作的方法。根據你的時間,先留出5分鍾或者半小時來完成全部工作的一小部分。這樣就比較容易開展工作。你可以將每半個小時完成的工作當作一項成績,這樣就可以再接再勵,完成全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