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大結局(1 / 3)

沙丘歸天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醜,秦始皇開台第五次大巡狩。這次大巡狩,命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國都,左丞相李斯隨行。秦始皇最寵愛的小兒子胡亥特意要求同行也得到同意。秦始皇一行開始先到雲夢,在九嶷山迒遠“望祭”舜帝,然後順長江而下,過錢塘江,奔會稽而去。

秦始皇到會稽後,在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的陪同下,首先瀏覽了繁榮的街市和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民居景況,然後到西城外的靈岩去憑吊著名的館娃宮的遺址。

這館娃宮是公元前四百八十多年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專門為愛姬西施建造的宮室,其規模宏大,富麗堂皇,位居當時之冠。尤為奇特的是那以寶甕作共鳴箱,上覆密質木板,作成的九曲回環之廊。

秦始皇獨自沉默,想道:當年吳王夫差要不是迷戀美人西施,偏信佞臣伯嚭,錯殺了忠臣伍子胥,怎麼會中勾踐、文種韜晦之計而身死國亡呢?看來女人真是禍水!幸虧自己從來不讓後妃介入政事,才防止和避免了宮闈內患,這正說明了自己的英明睿智及獨到的成功之處。想到這裏,不禁仰望天際,露出滿意的笑容。

離開館娃宮遺址,往西北方向緩行九裏,就到了號稱“虎丘”的山麓。

這山並不大也沒有峰巒山勢,而是在一大片平地上突兀隆起的一座山丘。

據傳說,這裏是吳王闔閭的墓地,闔閭駕薨,葬於此地。用三千柄魚腸劍殉葬,其中有一柄就是專諸刺吳王僚的那柄魚腸劍。入葬三日後,有一隻受地之靈氣的金精變成的白虎蹲在墓地之上,故名為虎丘。而白虎之所以要來保護墓地,就因為那柄刺吳王僚的魚腸劍是使闔閭取得王位的利器,被視為鎮國之寶。將其混在三千柄劍之內,就是擔心單獨一柄容易被盜,而采取大數量殉葬的辦法,以保安全。

秦始皇對於專諸用魚腸劍刺吳王僚的故事雖不陌生,但直到來到虎丘,聽說當年殉葬竟用了三千柄同樣的劍來保護那國寶時,才體會到那柄劍的特殊價值,從而回想起當年那個伏屍二具、流血五步的宮廷政變的壯烈故事。

秦始皇想到專諸刺吳王僚的情景時,仿佛那尾魚變成了地圖軸,專諸變成了荊軻,他正從地圖的卷軸處抽出匕首,直向自己刺來;一轉眼間,那人又變成了侯生,手裏的匕首,倏地變成了一件帛書,抖開一看,上寫“亡秦者胡也”五個篆字。

他忙用雙手捂著眼睛不看那帛書,但耳邊又傳來似山鬼的聲音:“請告滈池君:今年祖龍將死矣!”他隻嚇得喊了一聲,才如夢初醒,忙定睛一看,原來還是站在虎丘山上,剛才的幻象都不見了,他也就不再害怕,而是想到了“自衛”。

他認為當前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就是腳底下踩著的那三千柄“魚腸劍”,尤其是給予吳王僚致命一刺的那柄劍,將是自己的克星,因此必須掘出來,扔在熔爐裏燒掉,自己才能逢凶化吉,遇難呈樣。

想到這裏,秦始皇就召來李斯、趙高、蒙毅以及會稽郡守和吳縣令,詔令立即調集大批石匠和勞工,從虎丘山吳王闔閭墓地的位置向下挖掘,找著那三千柄魚腸劍,像對待前各諸侯國的兵器一樣,全部銷毀掉,以期斷絕禍根,永除後患。

秦始皇的這一要求,對於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是個大難題,因為開鑿吳王闔閭墓的困難不僅在於要數以萬計的民工——這可以按照服徭役的法令征集,甚至強迫囚徒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鑿開深厚岩層缺乏攻堅力量——當地的優秀石工都被征調去修築阿房宮和驪山墓去了,但他們又不敢向秦始皇說出原委,隻得把當地能幹些石匠活的人都征集來充當主力,至於副手的技術就更是等而下之了。好不容易湊了好幾萬民工倉促上陣,在吳王闔閭墓穴的上方足有一畝地方圓的範圍內遍地開花地開鑿起來。

在開始的階段,秦始皇常由趙高等陪同,驅車到開掘現場觀看,發現場麵宏大,氣氛熱烈,因此便放下心來,以為很快就會掘到棺槨、發現寶劍。

為此,他對郡守和縣令的辦事得力給予了嘉獎。過了幾天,工程進度就慢了下來,平均每天僅二至三寸,秦始皇沉不住氣了,把郡守和縣令召來質問:“何始之速,而今之緩也?”郡守回答說:“山之表層皆為浮土,去之甚易,是以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旦鑿及岩石,質堅無比,故其效日微。”秦始皇見所答很有道理,便不再催,而是責成其加強監督,不要鬆懈。

又過了約一個月,好不容易才鑿了一丈多深,但還沒有鑿到棺槨,更不見劍的影子,秦始皇又著急了,連連催問郡守和縣令,究竟還差多深,才能掘到吳王闔閭的棺槨?郡守和縣令隻好怯怯然向他稟奏說:

根據吳國典籍記載,闔閭所葬處,在木棺之外圍了三層銅槨,灌滿了水銀,用黃金和珠玉製成的禽鳥浮遊在水銀池上,宛似真的池塘一般。那三千柄魚腸劍就放在棺木的四周,儼然是護駕的態勢。整個工程動用民工十萬,耗時三年才得以完成。

秦始皇忙問他們現在用了多少人,郡守回答說,也將近十萬之眾了。秦始皇微慍地說:難道當年也是這麼慢的進度,吳王大夫會容忍嗎?至此,郡守和縣令不得不向他說出多方麵的原因:

一是能工巧匠都被征調到鹹陽去修驪山墓和阿房宮去了,這裏剩下的石匠本事不很大,但已盡到最大的努力了。

二是按事理推論,闔閭之棺槨下葬後就往上鎮土、壓石,應是土石相混的結構,但現在挖的地方是大麵積渾成一體的天然岩層,完全沒有填充的痕跡。因此卑職懷疑闔閭的墓是否真在此處?否則,為什麼深達一丈以上,還一點跡象都沒有呢?

經郡守這麼一說,秦始皇也感到事情的蹊蹺,但還是猶豫地問道: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又在史籍上寫得如此確鑿呢?

郡守笑答說: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孫子則主張“兵不厭詐”。吳王闔閭是與越作戰,重傷致死的;他擔心如果吳終不敵越,則自己有被掘墓鞭屍之慘,便明寫墓葬於虎丘,但其實在別處,這是極為可能的。

秦始皇又說,是否找幾個熟悉史實的耆宿來問個究竟,弄清那墓穴的確鑿地點。郡守為難地說:這就是卑職要向聖上說明的第三個問題了:雖然吳亡於越,越再亡於楚,現在又被大秦國所統一,前後已將近三百年了,但黔首們還是懷念他們吳國的先王。現在我們挖他們的祖墳,他們雖然表麵上服從,兢兢業業地做事,但內心肯定是不願意的,這就是工程進度慢的根本原因。那些知道真相的父老怎麼會告訴我們呢?史料上寫著在此地,他們說不知道,我們也不能平白無故地處罰他們。

聽過郡守這番話,秦始皇深深地感到:要打垮一支部隊、攻占一座城池、消滅一個國家,已經是難乎其難了,但是要征服一個民族,更是難上加難!既然從挖掘進展看,墓和劍都毫無顯露的跡象,就沒有必要守株待兔了。但他又不甘心於失敗,為使自己不過於尷尬,便詔示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在原址繼續挖掘,務必要掘出闔閭的棺槨,特別是那三千柄魚腸劍,一定要送呈鹹陽由他本人親自收驗,然後銷毀。

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當然“奉命唯謹”,繼續監督民工掘石求劍,直到秦始皇死後才停止,終於毫無所獲。但那被掘之處則成了“兩崖劃開,中涵石泉,深不可測”的險峻奇特的景觀,名為“劍池”。

秦始皇在會稽舉行了各種儀式以後,便經過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到南京附近的江乘,從那裏過長江,沿著海岸線北上,到山東半島的琅邪。

當時擔任氣象觀察的方土說:“東南之地籠罩著天子之氣。”秦始皇對觀測天象占卜未來的方士的話深信不疑。他這次到東南地方巡遊的目的,聽說就是要鎮住這片天子之氣。據傳,秦始皇到達江乘時,觀察天象的方士說:“五百年後,金陵之地將出現天子之氣。”金陵即現在南京的古名。

秦王朝何止想存在五百年,秦始皇希望的是要傳至千秋萬代以至無窮。為了鎮住這五百年後將出現的天子之氣,秦始皇削低了金陵北麵的鍾山,劈開了金陵的丘陵,引水流過金陵。聽說這條河就是現在還流經南京城的秦淮河。

盡管秦始皇做了這些努力,但終究無濟於事。秦始皇踏上歸途來到平原津時,一病不起。秦始皇病倒後,十分忌諱“死”字,群臣不敢說“死”字。盡管秦始皇派隨行的上卿蒙毅趕回鹹陽去向山神祈禱,可路途之上醫療條件較差,他很快病入膏肓。

秦始皇在病危之際,給長子扶蘇寫了一封信,算是遺詔。七月丙寅,秦始皇病逝沙丘,(原趙國地,今河北省廣宗縣),享年五十歲。秦始皇死時,身邊有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兼掌璽令趙高、王子胡亥,以及幾個太監。

奪嫡之禍

秦始皇歸天時,扶蘇正是監察蒙恬軍隊的監軍。而秦始皇的遺詔要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遺詔封好,交給宦宮趙高。但這封信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經閉上了眼睛。

隨從秦始皇巡遊的左丞相李斯,深恐秦始皇在旅途中突然駕崩的消息會引起天下大亂,便決定先把這個消息封鎖起來。於是?熏他下令把秦始皇的屍棺偷偷放進轀涼車,隻讓幾個得寵的宦官同乘在車上。這一行失去了主子的人馬,朝著鹹陽不停地趕路。路上所停各處,照舊進供禦饌,和以前絲毫沒有兩樣。百官上奏仍進行,乘在轀涼車裏的宦官,裝著在傳達皇帝的命令,對百官們說:“可以!”當時知道秦始皇死去消息的,除了李斯之外,隻有王子胡亥、趙高以及幾名隨從的宦官。

話說回來,秦始皇寫給大兒子扶蘇的信,這時還扣在趙高手中沒有送出去,而且,執行皇帝權力所必需的玉璽和兵符也都還在趙高手中。因此,他可以毀掉秦始皇的書信。而且,有這麼多皇帝的印信掌握在手中,他甚至還可以親自決定下一任皇帝的人選。

車子在華北平原上搖搖晃晃地前進著,坐在車內,趙高的野心逐漸膨脹。他想出一條奸計,決心拋棄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扶植末子胡亥即位。

趙高年輕時,曾因被處宮刑而喪失了男性機能,命運決定他隻能當個宦官。他因為精於獄律法令而被留在秦始皇身邊,而後被提拔為掌管車馬的中車府令。

由於教授獄律法的因緣關係。趙高受到胡亥的格外照顧。而今要是扶蘇當上皇帝,對於趙高來說決不是件好事。因為扶蘇為人耿直,連父親秦始皇也敢頂撞。況且扶蘇顯然還有蒙氏一族作靠山。在蒙氏一族中,有幫助秦始皇照料扶蘇的蒙恬,還有位居上卿的蒙毅(蒙恬的弟弟)。

當年趙高犯法,蒙毅審理此案,曾判決趙高死罪,並要將他從官員名簿中除掉。隻因秦始皇憐惜趙高的才能,才使他得以死裏逃生,保住了性命。自此以後,趙高便對蒙毅及其一族懷有刻骨的仇恨。

有一天,趙高和胡亥在一起時,見周圍沒人,便主動對胡亥說:“天子駕崩以後,並沒有留下遺詔封你們幾個王子為王,隻給你大哥扶蘇留下一封書信。你大哥回到鹹陽以後,可能就會直接登上皇帝的寶座。這樣一來,你連一尺的封地也得不到。你打算怎麼辦呢?”

胡亥答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常言道明君知臣,明父知子。隻要父皇沒有下命令分封,作兒子當然沒什麼好說的。”

趙高說:“你的話錯了。當今之際,要麼把天下掌握在手中,要麼失去控製天下的大權。這事由你、我和丞相李斯就可決定,請你三思而行。主宰人臣或為人臣下、製人或受製於人,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呀!”

胡亥答道:“廢兄長而立幼弟,人稱不義;不遵父命,畏死偷生,人稱不孝;力薄才淺,卻貪別人之功為已有,人稱無能。這是三項逆德。若此,恐天下不服,我身危險,宗廟社稷之祭祀就不會長久了。”

趙高勸道:“我聽別人說,殷湯王、周武王殺死主君,建立王朝,而天下人稱讚說這是義舉,沒有人罵他們不忠。衛君輒殺其父蒯聵,衛國人卻景仰他,孔子把此事載入《春秋》,沒有把他當作不孝之徒。大行不拘細謹,盛德不須辭讓。這就是說要幹一番大事業,不必拘泥小節,德高不必謙讓多慮。正像各地的村莊有各自的規矩,百官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一樣,情況變了,立場也要跟著變化。因此說,光注意小事而忘了大事,到頭來肯定會不利的。遲疑不決,拖延誤事,將來一定會後悔的。不失時機,敢作敢為,諒鬼神也不敢來阻擋,將來一定會成功的。下決心吧!”

胡亥歎了一口長氣說:“父皇剛剛駕崩,喪事還未操辦,怎好拿這件事再去煩勞丞相呢?”

趙高答道:“時機,最關鍵的是時機問題。慢慢等待是等不出策略來的,有了軍糧和兵馬,剩下的隻是一個不失時機的問題了。”

趙高與胡亥的一番對話表明,作為主謀,趙高的意圖不得不談得比較露骨,而胡亥則時而言不由衷,時而表示有所為難。在趙高的步步緊逼之下,胡亥的意圖已暴露無遺:他何嚐不想當皇帝,隻是有所顧慮而已。趙高最後的一段言論,其目的就是為著消除顧慮,警告他不可錯過時機。胡亥所說的“豈宜以此事幹擾丞相哉”,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他已同意和趙高合謀,謀取帝位,隻是丞相李斯的態度如何,尚不清楚。

趙高為人機靈,見胡亥既然提到了丞相李斯,便摸清了胡亥的底牌,認為事情已成功了大半,便接著胡亥的話說道:“這事不與丞相商量,恐怕大事不能成功。臣請您允許我與丞相謀劃此事。”

胡亥點頭允諾。

趙高既已與胡亥合謀,一篇文章已寫完了上篇。這下篇就要由他與丞相來共同作成了。秦始皇一死,嗣君未定。趙高深知丞相李斯對事情的成敗有舉足輕重之勢。他客觀地分析了形勢,對於李斯與扶蘇、蒙恬之間的潛在矛盾了如指掌;當然他也深知李斯是一個老謀深算的重臣,不可小看或掉以輕心。

秦始皇的突然死去,李斯瞻前顧後,憂心忡忡。念及未來的天下,新上任的皇帝,他心裏矛盾重重。經過再三的考慮,趙高決定從李斯最感痛楚的地方下針,開門見山地把問題尖銳地擺在李斯麵前,且看他如何定奪。

趙高胸有成竹地向丞相李斯直接提出問題:“今上駕崩,臨終前賜書長子扶蘇,令他回鹹陽主持葬禮並立為帝位繼承人。賜書還沒有發出,今上已駕崩,沒有人知道今上賜書給扶蘇這件事情。所賜詔書及皇帝符璽,現在均在胡亥那裏,確定太子一事,在乎您與我的一句話而已,您看這事如何處理為好?”

李斯沒有料到趙高竟提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言論,大為震驚,不假思索地當即回答說:“怎麼能夠說出這等亡國的言論!這不是人臣所應當議論的事!”

趙高並不以李斯這種斷言拒絕合謀為意。他胸有成竹、慢條斯理地向李斯提出了如下一連串的尖銳問題。

趙高說:“請君侯自己料想一下,您與蒙恬相比,誰的才能更強?您與蒙恬相比,誰的功勞更高?您與蒙恬相比,誰的謀略深遠而又萬無一失?您與蒙恬相比,誰無怨仇於天下?您與蒙恬相比,誰與長子扶蘇有舊交而又受到他的信任?”

趙高一連串提出的五個問題,件件擊中李斯的痛處,他無可奈何地回答說:“這五點我都比不上蒙恬。然而,您為什麼要如此苛刻地向我提出這五個問題?”

趙高從李斯回答的話語及態度中銳敏地察知,李斯在他一連串問題的轟擊之下,防線已被攻破。善於相機行事的趙高見此情景,感到事情已經成功了大半,便立即換了另一副麵孔和語調,似乎是頗為誠懇地替李斯著想並為此進一步向李斯訴說衷腸:

“我趙高原不過是宦官中的一名奴才,有幸因略懂些獄律條文,得以進入秦宮為吏。不才於宮中管事已二十餘年,還從未曾見過秦國被罷免的丞相、功臣,有誰能把受封的爵祿保持到兒輩,最終沒有不受誅而亡的。皇帝有二十多個兒子,這都是您所知道的。長子扶蘇剛毅而武勇,受到人們的信賴而又能使人奮勇效命,即皇帝位後必定起用蒙恬為丞相,君侯您最終不過是懷抱徹侯(秦代20級爵位中最高的一級)之印回歸於鄉裏,這不是很明白的嗎。我受皇帝的詔命教習胡亥學習法律已有好幾年了,未曾見過他有什麼過失。胡亥為人仁慈忠厚,輕錢財而重賢士,心裏明辯而口不善言,盡於禮節而尊敬士人,皇帝的諸多兒子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的,可以立為嗣君。請您考慮而定奪。”

趙高請李斯與他合謀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李斯怎會輕易地一口便答應下來?李斯回答說:

“還是守您的本分吧!我李斯奉主上的詔令,聽從上天之命,有什麼可考慮定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