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不敲不響理不講不明
再響的鍾它自己不會響,得需要有人去敲打,當一個人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後,他就會主動做事,天底下沒有懶惰的人,隻是沒有明白道理去做事的人。有的人說人人都可以成功,聽起來這話說的有點大,也有點太玄乎。其實人人都可以成功的前提是他首先要明白如何成功的道理,當他明白了成功的道理後,他才能按著成功的規則去做,才會主動去尋找方法,鍛煉自身的能力,最後獲得成功的結果。
美國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美中電話60年才普及、電視30年已普及、電腦互聯網5年就普及了。
因此得出來的結果是現在一年發展的速度,相當於上個世紀中期的七年,也就是說現在的一天相當於過去的一周。在這樣飛速發展、周圍的環境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人們不免浮躁,隻追求結果,不看過程,更不用說是明理了,所以心裏有很多疑團,這些疑團也成了一個人行動的阻力,等於一腳踩油門,一腳踩刹車,時間一長,機體就出現了問題,人處於這種狀態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心裏和身體上的疾病,所以現在鬱悶的人多,抑鬱症的人也越來越多。抑鬱症已上升到人類的第二大殺手。
當一個人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後,他就會產生動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說明確就是力量,同時也會用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就不再會用一種愚蠢的思維和行為來殘害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了。
接下來是我從事培訓工作近十年來的一點感受和經驗分享給大家。
這是來自於課堂上,在這裏對所有參加過訓練營的學員們表示感謝。
看一看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在追求的這些結果吧:
人們隻是低著頭開始苦苦地一刻不停地追求這些人生結果,可大部分的人沒有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要追求這些結果,這些結果到底能給人帶來什麼?導致得到了覺得這又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放在一邊,又開始從頭再找,就這樣周而複始地尋找著,身心疲憊、苦不堪言,就像黑熊進入了玉米地,發現這麼多好吃的玉米,就動手掰了起來,掰一穗拿到手裏一看,發現這一穗不如前麵的那一穗大,就丟掉了手裏這穗去掰下一穗,掰到手後,看了又看,這一穗又不如下一穗好,於是又丟掉手裏這穗去掰下一穗了,直到累得筋疲力盡,也沒有想起來吃上一口手裏這穗香甜可口的玉米。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看得到這些結果的人,看一看他們得到了這些結果後的命運如何吧。
美國網球明星:詹尼弗·卡普裏亞蒂從3歲起接受訓練,13歲的收入已過百萬美金,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15歲時贏得奧運獎牌。可算是一舉成名。名利雙收。16歲時卻因為偷竊被捕入獄。美好的前程就此畫上了句號。
無獨有偶,我國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吊環冠軍,張尚武也是因為行竊被刑拘。斷送了自己世界冠軍的美好前程。
北大生南寧揀垃圾為生,每天隻吃一包方便麵。
博士生擺地攤乞討為生。
神童魏永康在19歲讀博士時,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退學回家。
深圳市公安局某分局副局長以權斂財,檢查組人員到他家搜查時,他愛人在家狂燒現金。
90%的企業家,家庭不幸福
這些人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人生卻變得很悲慘。原因是他們不知道為何要這些結果。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狐狸吃葡萄:
有一個狐狸,路過一個葡萄園,看見了滿園的葡萄,就從柵欄用力地鑽了進去,美美地飽吃了一頓,當它想出來的時候,發現肚子吃得太飽,鑽不出來了,後來他又餓了兩天把肚子餓瘦後才鑽出來,狐狸回頭看看滿園的葡萄在想,這是何苦呢?長歎一聲離去。
其實,人們要的不是這些結果,要的是當有了這些結果後,是讓你有能力在這個社會上更好地生活,來獲得快樂的人生。可是大部分的同學們在追求這些結果的過程中,就已經搞的神魂顛倒了,就更不用說快樂了,有的甚至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就已經把自己搞廢掉了。
在訓練營上,同學們通過活動,大家建立起了真誠的友誼,當他們打開心門,把自己內心的壓力與痛苦吐出來的時候,現場無不流下同情的淚水,我也時常被感動的痛哭失聲,那種感同身受的心酸,很難控製。
過上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取象比類。我們來看一看,果子是結在什麼上,答案是樹枝上,這些樹枝我們來把它比喻成實現這些結果的能力。
關鍵在這裏,樹沒有樹枝的支撐就結不了果子,人沒有這些能力的支撐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些結果。可是大部分的人就忘記r如何來提升這些能力,注意力隻放在了結果上,舍本逐末,隻是徒勞,最後怨天尤人。
能力比結果更重要
能力比結果更重要,有了這些能力,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枝繁葉茂。樹葉是起到光和作用,同時也嗬護著果子成長,不至於讓果子直接受到風吹日曬,這些葉子有如一個人的良好人際關係,當一個人在社會上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為你的成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何提升能力和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在第二篇會詳細說明)支撐樹冠的是樹幹,樹幹的好壞直接影響果實的成敗。一棵樹,要想結出豐碩的果子,是需要一棵強大的樹幹來支撐,一個人要想獲得事業上的豐碩的成果,就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身體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可現在大部分的人是在用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再用財富來買健康,其不知財富是買不來健康的。這幾年來,中國億萬富翁和名人英年早逝比比皆是,來看一看來自於媒體的這些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