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中國在三代以前,天下分為無數國家,是為封建時代。
當此時代,諸侯並立,各據一地,此爭彼戰,連年不絕。雖有天子在上,無力製止,彼此互相吞並。直到戰國,僅有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大國,秦國最強。及至秦王嬴政即位,十七年滅韓,十九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天下由此一統。
秦王嬴政,為人生得蜂鼻長目,鶻胸豺聲。生平作事,眼光極大,手段也極辣。一從滅去六國,代了周家,身為天子,貪心不足,便想出許多新法來。
秦王一日坐在宮中,想起天子名稱古代以來隨時不同。如三皇稱皇,五帝稱帝,夏商周三代皆稱王。秦國本是諸侯,到戰國時代,便隨各國一同稱王,是王之名號已不足奇。況史官常說世運有升降,王不如帝,帝不如皇。現在天下一統,若不趁此時改換一極尊貴稱號,何以表示成功,流傳後世?主意已定,一宵無事。
到得次日,平明早朝,文武百官齊集闕下,秦王駕坐金鑾寶殿,鍾鼓齊鳴,禦爐香繞。群臣拜舞已畢,文東武西,分立兩旁。文官有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諸人。武將有蒙恬、王賁、王離諸人。一個個衣冠齊整,劍鏗鏘,真是新朝氣象。秦王見群臣分班已定,下詔令群臣會議帝號,群臣奉命退去,秦王罷朝回宮。
過了數日,群臣會議已定,適值秦王坐朝。有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出班俯伏,同聲奏道:“古時天子,地方不過千裏,此外皆分與諸侯。諸侯或服或叛,天子不能製伏。今陛下興兵降暴,平定天下,海內統一,自上古以來未曾有,五帝所不能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謹上尊號,王稱泰皇,自稱曰‘朕’。”秦王聽了,心想:“‘泰皇’二字既是古代天子名稱,不算稀奇。”遂由自己決定,將三皇之皇字及五帝之帝字,湊成一個名詞,稱為“皇帝”,乃含有“德兼三皇,功過五帝”
之意。又想起諡法本是周公所作,凡人死後,按其一生行事,加上諡號。為好人者得好諡,為惡人者得惡諡。縱使貴為天子,死後亦不免受人評論,試看周朝幽王、厲王即是榜樣。我現在活著無人敢下議論;到得死後,反要落人褒貶。又說死後是非誰管得?我偏管得!因決意廢去諡法,下一詔書道:朕聞上古之人有號無諡;中古人死,乃以生平品行定諡。
如此,是子可以議父,臣可以議君也,甚屬無謂,朕所不取。
從今以後,除去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子孫,依數計算,由二世、三世以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後人讀此詔書,見始皇欲傳國至萬世。誰知二世即亡,都笑其愚。閑話休題。
且說始皇已定帝號,也想略施恩惠,使百姓快樂一回。若問如何施恩,真是從古未有。一不是豁免錢糧,二不是罷去徭役,三不是大赦罪犯,四不是賑恤貧民。單許天下人相聚宴飲數日,名曰“大”。隻因秦時法律,不許三人以上聚在一處飲酒,一班百姓平日磨盡筋力,供給租稅,應付徭役。偶然得暇,連親朋聚首,杯酒談心之樂都不能享受。隻此一端,可想見當時苦趣。所以始皇下詔大,便算莫大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