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為人圓融之道(5)(2 / 2)

由誰去上海擔此重任時,曾國藩主要考慮了三點:一是湘軍嫡係;二是要有能力勝任此項事情;三是對湘軍、對自己都有大益處。

經過再三權衡,他舉薦李鴻章擔此大任。1862年2月28日,曾國藩與李鴻章談了個通宵,囑咐他先把兵練好,不要急於出戰,吏治、洋務可以緩辦。他告誡李鴻章“有軍則有權”,要把軍事放在首位。在曾國藩看來,隻有練就精兵,學會作戰,才能站穩腳跟飛黃騰達,否則將一事無成,甚至有掉腦袋的危險。他還看出李鴻章心高氣盛、急躁、傲慢、任性,這些致命弱點如不改正後患無窮。因此曾國藩“以深沉二字”相勸,其他好友也紛紛提出忠告,李鴻章深受教益。

李鴻章到上海後,迅速組建了一支新的軍隊。但他處處以弱軍自居,打定主意: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也不出兵,要保住自己的血本。

不久,慈禧就給李鴻章施加壓力了,要求李鴻章帶兵攻打太平軍。但李鴻章一直抗旨不遵。清廷知道隻有曾國藩能調動他,於是令曾國藩勸李鴻章出兵作戰。李鴻章特向老師訴苦,曾國藩也不糊塗,堅決支持他按兵不動。待清廷令他勸李出兵的諭旨下發後,曾國藩又出一招,讓李鴻章“勉為應允”,“會防不會剿”,即與外國勢力共同防守上海,但不參加共同對抗太平軍的會戰。

因為曾、李都清楚,自己不能被人當槍使,把本錢送給別人花。李鴻章佩服老師的眼力,更堅定了不出兵的信念。

從此以後,李鴻章處處按照老師的意思辦事,在上海六個多月,李鴻章寫給曾國藩的信即有四十四封之多,事事請命、時時請命。他把曾國藩比作佛祖釋迦牟尼,而自己隻是附驥尾以成名。

李鴻章為了表示對老師曾國藩的感謝,每月僅接濟安慶大營的銀兩就達四萬之多,洋槍洋炮更不計其數,有一次僅子彈就送一百萬發。

攻陷天京前後,曾國藩實際上是清軍的前線總司令,且握有蘇、浙、皖、贛四省軍政大權。不過誰都知道,朝廷已經在忌其兵權過重,盡管表麵很受恩寵,但曾國藩已經想好要找一個接班人,然後自己抽身。

後來裁湘留淮,就是曾國藩有意要重點培養李鴻章。李鴻章後來還很謙虛地說自己“師事近二十年,薪盡火傳,築室餘為門生長”。

1860年11月,曾國藩坐在新建的署衙裏總覺內心無比空曠、淒寒,隨之也覺病情加重肝區陣陣疼痛,頭暈目眩,兩腳麻木,失眠,噩夢不斷。他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想要交代點後事,於是趕緊寫信給李鴻章。想到李鴻章,心裏寬慰了很多,他慶幸自己有這麼個可資接班的學生,這幾年他的事業都由李鴻章接過去了。湘軍裁撤了,李鴻章的淮軍成了支持清朝的頂梁柱;自己沒有完成的剿撚大業,李鴻章也替他完成了;“天津教案”也由海戰妥善解決了。“青出於藍勝於藍”,學生勝於老師,曾國藩也很佩服李鴻章。他雖對李鴻章的過分熱衷功名利祿有些看法,但也總是寬容。

李鴻章接到老師的信,尤其讀到“此次晤談後或將永訣,當以大事相托”時,深恐老師或有不測,若不能見上最後一麵將成終生憾事,便從保定趕到了江寧。

當李鴻章問及他哪些人可作為以後培植的“種子”時,曾國藩思考良久,說:“海內第一號人物當屬左宗棠。左宗棠雄才大略,待人耿直,廉潔自守。”李鴻章聽了感到不解,因為曾、左七八年不通問訊,外人都說他們有矛盾,為何老師竟說他是第一號人物?曾國藩說:“左宗棠與我爭的是國家大事,不是私情。左宗棠‘知人之明,謀國之忠’,正是他的長處。”他認為左宗棠之後當數彭玉麟。此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淡泊名利,重視情義,是天下的奇男子。然後是郭嵩燾,其人之才,天下難有其匹者,而且非書生之才,將來會有發展。再往下數如劉長佑心地端正,沈葆楨很有能力,但心地狹窄……

由於馬上就要過年了,李鴻章不得不辭別老師回直隸。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病卒,李鴻章就秉承了他的事業,做了曾國藩的傳人。李鴻章後來在搞洋務運動、辦外交以及組建海軍等方麵都很有成就。

挑一個好的接班人,精心地培養,他就可以完成你未竟的事業,能夠使你的思想得以延續。行軍打仗如此,治國安邦如此,經商也是這樣的道理。

但是某些公司的領導人總覺得舍我其誰,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仍然親力親為,大包大攬,不肯放權。其結果隻會使公司中的年輕人得不到發展,從而使公司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