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為人圓融之道(3)(3 / 3)

自視為“天朝上國”的清王朝,到道光年間,被英國人用鴉片和槍炮打開了大門。一紙《南京條約》不但使兩千一百萬白花花的銀兩流到了侵略者手中,而且還割去了香港,泱泱大國的大門從此洞開,任由強盜自由出入。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於鹹豐九年八月一直打到了紫禁城,又是一番賠銀、割地,在這一刻,中國的曆史被釘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其後,甲午戰爭的失敗,八國聯軍的威逼,侵略者的兩次割地狂潮,使得偌大一個中國遍體鱗傷。與此同時,太平軍蓬勃興起於大江以南,撚軍縱橫馳騁於中原大地,西部的苗民、西北的回民與各地的天地會也舉起棍棒刀矛,燃燒著起義的熊熊烽火。滿清王朝麵臨著“內憂外患”,在風雨飄搖之中苟延殘喘。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地主階級的緊急任務便是“自救”。否則,“天朝大國”便將永遠成為統治者記憶中的夢幻。

在約半個世紀的曆史進程中,一大批的誌士能人,如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地主階級官僚和士人投身戎伍,尋求著自救的道路。曾國藩則是這一次地主階級大自救活動中的堅韌的探索者和旗手。

曾國藩為挽救大清的危亡命運,基本舉措有三條:

一是針對綠營軍的腐敗無能,大刀闊斧地進行軍事改革。利用在老家辦團練的機會,組建了一支新的軍隊——湘軍。這支軍隊在曾國藩的苦心經營下,用了十年的時間平定了太平天國,除掉了清廷的“心腹之患”,挽救王朝大廈於傾危之中。

二是整頓吏治。他曾先後七次向鹹豐皇帝上疏要求“轉移”那些政績平平、辦事不力的官僚,重新選用官員,進行大換血,使吏治清明。

三是引進西洋先進的科學技術。

第一次鴉片戰爭,曾國藩深深為洋人的堅船和利炮所折服。為此多次向朝廷建議購買戰船和火炮,裝備湘軍,為剿“叛逆”所用。

鹹豐三年十月,太平軍西征軍圍攻武昌,局勢十分危急,而就在這個時候,清廷諭令正在衡陽練兵的曾國藩,“趕緊督帶兵勇炮船,駛赴下遊會剿”。曾國藩考慮到要想保住武漢,進而保住湖南、湖北,就必須多準備大炮和船隻,才既能堵截,又能殲滅敵人。曾國藩抓住這個機會申請“截留粵餉四萬餘兩,作為籌備炮船之費”。這個時候,他所說的“船”,是他於衡陽、湘潭兩處所設立的造船廠自造的木板船;而“炮”,則是兩廣總督葉名琛奉命先後為他買到的六百尊洋炮。曾國藩在奏折中說:“這六百尊炮,都是真正的洋貨,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湘潭、嶽陽兩次勝利,就是憑借洋炮的力量。”因此,他於鹹豐四年七月又上奏,請求購買洋炮裝備湘軍。

曾國藩不但買洋炮,而且還仿製洋炮。他奏調浙江候補知縣龔振麟專門負責仿製洋炮。後來,裝備湘軍的洋炮達到了千餘尊。這些大炮在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發揮了無比的威力與作用。

“洋船”進入曾國藩的政治生涯,則已到了鹹豐十一年六月。

英國人赫德、法國人哥士曹願意協助清政府購買外國火輪,時任議政大臣的恭親王奕等奏請購買數十艘,駛入長江堵剿太平軍,事下曾國藩及兩廣總督勞崇樂等人妥為議籌。曾國藩乃於七月十八日上《複陳購買外洋船炮折》,大發議論說:

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凡恃己之所有、誇人之所無者,世之常情也;忽於所習見、震於所罕見者,亦世之常情也。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誇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於所罕見。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物,在中華,則見慣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康熙、雍正年間,雲南銅斤未曾解京之時,皆給照商人,采買海外之洋鋼,以資京局之鼓鑄。行之數十年,並無流弊。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後,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叛逆,可以勤遠略。

這段話表明了曾國藩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態度,至少有三點:一、主張“拿來主義”,將外國“所獨有”的拿來,為我所用,使“獨有者”不再獨有,“罕見者”不再罕見;二、不但主張購買,而且主張“試造”,隱隱約約成為我國後來創建新式造船工業的最初萌發;三、主張“中外貿易,有無交通”,發展對外貿易往來。曾國藩所提出的主張,在後來被逐步實現,曾國藩的某些觀點和主張也可以說是中國民族工業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