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胡錦濤同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係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同時還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形成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製……”
近年來,黨和國家的反腐倡廉工作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反腐敗麵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一些貪腐蛀蟲不斷侵蝕著黨和國家的肌體,清除這些蛀蟲正是全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要求。多年來我們黨的經驗證明,隻有堅持預防和懲治相結合的原則,反腐倡廉才能取得有效成果。用黨紀和國法對腐敗分子進行有力的懲處和打擊,這種震懾力是非常有效的;積極預防腐敗和倡導廉潔,努力減少和杜絕腐敗現象的產生,是我們期望達到的目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貫徹實行。在預防腐敗中,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內容又是十分寬廣的。既要有理論教育、黨紀和法製教育,又要拓寬教育的覆蓋麵,積極倡導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的廉政文化的教育。
廉政文化是指人們關於廉政的知識、信仰、規範和與之相應的生活方式、社會評價。它是廉政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它倡導的是以廉為榮、以貪為恥和以民為重、以官為輕的價值取向,以此促進崇尚廉潔愛民、貶斥腐惡損民的社會評價。廉政文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中國古代孔子、老子、莊子等聖人的以民為本、鄙棄功利、以義製利、禁欲忌貪等哲學思想;中國民間以傳說、故事和民歌、諺語等形式所表現的倡導真、善、美,祛除假、惡、醜的文化習俗;中國曆代文史作品中對忠臣廉吏的讚美和對奸臣貪官的譴責等。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特征與廉政文化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中,經黨的教育培養,層出不窮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優秀共產黨員和英雄模範人物,他們的先進事跡毫無疑問完全屬於廉政文化的範疇。報刊書籍、影視廣播、網絡傳媒、戲劇、演講、歌詠、書畫等各種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動也都能夠對廉政文化進行傳播和弘揚。因此,進行廉政文化教育可以讓受教育者在寓教於樂中受益。
對社會文化這個陣地,如果廉政文化不去占領,腐敗文化就必然去占領。腐敗現象之所以蔓延泛濫,除了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響、受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入等原因外,還因為它獲得了一種文化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容忍,即存在著滋生腐敗的土壤。比如一些人盲目地對腐敗現象、腐敗問題、腐敗分子產生羨慕、推崇、庇護;對廉政現象、廉潔行為、清廉幹部卻產生鄙視、疏遠、嘲笑等不良心理,就是腐敗文化土壤滋生腐敗根苗的結果。這也是導致“貪官不臭,清官不香”,不少腐敗分子“前赴後繼”地墜入腐敗深淵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通過大力倡導、傳播、弘揚廉政文化,以強大的廉政文化攻勢來壓抑、抵製、祛除和治理腐敗文化。這是配合從體製製度上懲治腐敗,最終達到從根本上抑製和鏟除腐敗的有效途徑之一。
婁煩縣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古老的文化,廉政文化的資源十分豐富。既有在中國曆史上留下光亮的王希曾、姚士林、常服瑩等清官廉吏,又有大仁大義、克勤克儉、扶危濟困的民風民俗,還有中國共產黨人長期在這裏與婁煩人民水乳交融、休戚與共形成的光榮傳統。我們要認真挖掘、整理和弘揚這些廉政文化遺產,打造婁煩廉政文化的特色產品。《中國古代清官的故事》一書就是婁煩作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始資料中挖掘整理出來的一部廉政文化產品,書中所介紹的二十多位清官廉吏是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所敬仰、讚頌、懷念和期盼的為官為吏的楷模。黨風正則民心順,這是至理名言。古人雲:“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故民之不善,吏之罪也。”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從根本上說都來自於人民,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基本的政治基礎。古代清官廉吏愛民如子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贏得民心來維護當時的皇權。難道在今天,我們能夠容忍一些黨員幹部不顧踐踏國家民族和人民群眾的利益,不顧削弱黨的執政基礎,不顧動搖黨的執政地位,不顧損毀黨在人們群眾中的形象和威望,隻為滿足個人的私欲而肆意地放縱腐敗嗎?因此,希望每位黨員幹部自覺接受廉政教育,結合黨內有關“反腐倡廉”的文件,同時,認真學習一些廉政文化知識,增強自覺抵製腐敗的意識,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國家民族的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從根本上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築起社會主義不倒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