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口才是成功必備的素質(5)(1 / 3)

我們在介紹語言學的時候,非常強調觀念的轉變和更新,這是有道理可講的,也是完全不用講道理的。希望講道理的人就認認真真地讀,不需要講道理的人,你就一笑了之。讓新觀念衝擊你的大腦,激活你的思維,為遊戲人生而遊戲一番,自知樂趣是什麼,我們不主張有什麼深刻的意義,隻期望有良好的感覺和實際的效果。這裏講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謬誤,也無意讓讀者發現真理得到真理,隻是為了給你一種說法,表示對沒有掌握“真理”的人,表達能力較差的人,沒有“語感”的人,希望人人都有一種“說法”,人人能受歡迎。或者受每一個人的歡迎,就像人們曾經問朱哈:“真理的位置在哪兒?”朱哈說:“難道還要確定真理的位置嗎?真理無所不在!”

愛因斯坦常到大學去講授相對論。有一次,在去講課的途中,司機對他說:“博士,我聽過你的課大概有30次了,我已經記得很清楚了,我敢說,這課我也能上哩!”

“那麼好吧,我給你一個機會。”愛因斯坦說:“現在我們要去的學校,那裏的人都不認識我,到了學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當司機,你就可以自稱愛因斯坦去講課了。”

司機準確無誤地講完了課。正當他準備離開時,一位教授請他解答一個複雜的問題,司機想了一下說道:

“這個問題簡直太簡單了,我很奇怪你竟然要問我,好吧,為了讓你明白它是多麼容易,我現在就請我的司機來給你解答!”

善於表達即是靈活機動

在演講中,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呈情,比如:某個聽眾突然提出反對意見,挑三揀四,企圖打亂,演講者的全盤計劃。這時,隻要你能靈活機動的發揮自己的口才能力,就能順利地應付評論和挑剔的聽眾。

隻要你能靈活機動的發揮自己的口才能力,就能順利地應付評論和挑剔的聽眾。

1.如何精明地回答難題

首先,仔細聽清提問。其次,重複或解釋一遍問題以免聽眾沒聽清。走開並將目光移開提問者,這樣他就不會成為關注的中心。然後,作為表達者,你可以采用下列的方法:

(1)回答這個問題;

(2)將問題拋還給提問者;

(3)問問聽眾中有誰能回答。

如果提問者還堅持要談論或提問,你可以巧妙而鎮定地說:

“現在讓我們給其他人提問的機會。”或“我得在規定的時間內講述完整,所以我得將發言繼續下去,我希望以後能有機會討論更多的問題。”

2.如何順利地應付反對意見

有的人在一群人麵前發言時,表現出歡迎批評的勇氣。這種情況看起來非常有趣,它照例會招來聽眾的評論——不論是讚成還是反對。聽到讚同的意見,發言者會情緒大漲、洋洋得意,自信“我已將他們團結在我周圍”。

但有時,某個聽眾偏偏會提出反對意見,挑三揀四,打亂演講者的全盤計劃。

比如,在某高校,一個著名的政治評論家進行了一場演講。她引用了許多觀察材料,並對國際政治事件做了精辟的分析。當演講結束時;她讓聽眾提問。一個坐在前排的人舉了手,他站了起來,直視著評論家的眼睛,大聲地說:“那又怎樣!”

評論家目瞪口呆。她問那提問者:“什麼,什麼怎樣?”

提問者瞪著她,答道:“你做了許多推想,堆砌了不少事實,但那又怎樣?你的觀點可能會對現實世界帶來任何影響嗎?”

提問者的話就像往評論家的心上插了一刀,並在她奄奄一息時慢慢轉動刀子。

幸運的是,評論家其實不必擔心。評論家可以承認對方的觀點,或解釋一番自己的觀點之後再繼續。如果問問“別人還有什麼看法”,還可能會鼓動聽眾參與討論。

但是,最明智的做法還是應該巧妙地給一個含糊不清的回答,然後繼續下去。你可能知道,巧妙而含糊的回答是一種有用的應答技巧,用這種方法,說話者可以給對方一種印象——他會以為自己完全正確且深受讚同。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這樣回答聽眾的批評:

“那確實是一個要點”或“你的確很有想法”。

一旦聽到這種回答,提出批評的人便會認為自己的批評得到了理解或認同。實際上,回答者自然不一定理解或讚同。畢竟,任何評論都是“要點”或表達了“某種想法”。表達者沒必要自尋煩惱,說那是個荒謬的觀點或糟糕的想法。他隻需承認提問者提出了一個“要點”或表達了某種“想法”就夠了。同時,通過這樣一個巧妙而含糊的回答,表達者可以繼續控製住聽眾並得到提問者的尊敬。

3.老練地應付挑剔聽眾的秘訣

一個難纏的聽眾可能是你的競爭者或對手,他隻想證明自己比你更強;也可能隻是個缺乏禮貌和教養的家夥;或者是個魯莽的家夥,他確實不同意表達者的觀點,隻是不知道如何提出才更禮貌些。無論那些存心搗亂的人有何種理由和目的,發言者都應能夠得體圓滑地應付那些挑剔的人。首先,發言者必須一直保持頭腦清醒、鎮定自若。要做到這樣,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