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經濟學的本質,是通過出賣資源來發展經濟,再生經濟學的本質是通過提高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人的聰明才智來發展生產力。前者的理論範式及與之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現為以“物”為中心;後者的理論範式及與之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現為以“人”為中心。因此,是以人為中心還是以物為中心的政策法規分歧背後,是不同經濟學範式的分野。主流經濟學家津津樂道物權,與他們對人權的漠視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與其說是因為他們擁有深厚的、“原汁原味”的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功底,還不如說是他們囿於配置經濟學的範式使然。
以再生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以發展先進生產力——再生生產力為目標的再生型、福利型國民經濟係統,必須以人為中心。重視人權、以人為中心,不僅僅是道義的訴求,而且是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執政理念的政策保證。“人權”概念,是“以人為本”概念的具體化、現實化、可操作化。如果說,造成再生型經濟與配置型經濟本質區別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體性,那麼造成福利型與貨幣型經濟係統區別的根本所在,在於人權。如果說,產權(物權是產權的一種。產權除了物權,還有知識產權與勞動力產權)的後麵是人權,那麼人權的後麵是平等。人權問題,不是先富後富、窮人富人的關係問題,而是平等不平等的關係問題。平等,通過市場經濟體製來形成,通過市場政治體製來保證。因此,如果說,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是明確與保護產權,那麼政治體製改革的核心是明確與保護人權。從經濟體製改革到政治體製改革既是時間上的先後關係,又是空間上的並列關係,也是層次上的升華關係。其中,從以產權為核心到以人權為核心,集中體現了這種升華。升華,既是提升也是深化——是再生型與福利型國民經濟係統形成過程從現象到本質、低層本質到高層本質的深化。如果把政治體製改革的核心也僅僅定位成產權的明確與改革,那麼就是以微觀經濟吞並宏觀經濟,是一種市場原教旨主義與庸俗經濟學;其結果,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權卻得不到保障,再生型與福利型國民經濟係統無法建成。
能力與行動的載體都是人。所謂成功,是通過人、為了人的成功,因此離開人、離開人這個中心,成功與成功學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本《能力+行動=成功》,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成功學基本模式;其中雖然沒有任何數學模型,然而卻是生活的概括、經驗的總結,因而也更具備可操作性。從成功學和管理學相結合的角度來講,這本書可以作為MBA(工商管理碩士)和MEA(創業管理碩士)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