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活到老,學到老(2)(1 / 3)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個人努力而達到的。對於個人來說,雖然“生死”、“富貴”等由“天命”決定,但靠自己努力則可以得到道德修養、學問和才能。孔子說:不去修養道德,不去講求學問,聽到仁義不能去做,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孔子認為,學問和才能隻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有一次孔子對子路說:“子路,聽說過六種德行的缺點嗎?”

子路說:“沒有。孔子說:“愛好仁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愚蠢;愛好聰明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愛好直率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

孔子並不把自己看成聖人,而認為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說:“我不是一生下來便知道的,隻不過是勤於求學而已。”從這一句話就可看出孔於是非常重視個人努力的。

他指出,反複的學習可以使人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就是這個意思。他認為學習的正確態度應是老老實實,不懂就是不懂,以“不恥下問”的態度學習,並且不要有“過而不改,是謂過”的態度。因此,孔子的知識在當時非常豐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跟他學習,聲名十分顯赫。

如果沒有勤奮的學習,他也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也就不會有今天這些美談了。知識才是一切,有了知識我們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別人創造不出的奇跡。我們可以做個平凡的人,但不能甘於平庸,用知識武裝自己,才有力量走到最後,成為平凡人中卓越的存在。

(第四節)知識永遠戰勝愚昧

如果我們停止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還會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我們應該做一個對自己有更高規劃的人,隻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如魚得水的生存下去。

許多人以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很多知識。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裏麵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漲破腦袋。

殊不知,學校裏學到的隻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其原本所學的知識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的選擇。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學習不光是學問家的事情。無論從事哪一種事業,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隻有學習才能擴大視野,獲取知識,得到智慧,把工作做得更好。

大凡傑出的人,都是終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識的人。在漫長的人生經曆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們也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學習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又是他們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們看來,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也應該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使他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遠年輕,也使他們的事業日新月異。

紐約市戴爾·卡耐基學院的一位學員名叫埃德·格林,他是一位十分傑出的推銷員。他的年收入能超過75萬美元。相當於在今天經濟條件下的12萬美元。格林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