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羊皮紙流傳之謎(1 / 1)

羊皮紙古籍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精華。在經曆了無數次戰爭的洗劫、人為的破壞後,仍有大量珍貴的古籍保存了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那麼,這些羊皮紙古籍是如何保存下來的呢?人們眾說紛紜,使羊皮紙古籍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曆史懸疑

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具有珍貴價值的著作。我們知道,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沒有紙,更沒有印刷術,字是寫在羊皮紙上的,然後裝幀成冊,誰要想得到一本書,一般的辦法就是手抄。當時的富貴之家都有抄書的奴隸,因此書籍得以廣泛流傳。

但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情形就大不一樣了。日耳曼人取代了羅馬人,他們絲毫不知道羊皮紙典籍有何價值,肆意踐踏,多少名貴的書籍都付之一炬。大主教提阿非羅在職期間,不僅頒布過禁讀令,還下令將世界聞名的亞曆山大圖書館燒毀,幾十萬冊古典珍本就這樣被毀掉了。而且,教會人士還將大批羊皮紙書籍的原文刮掉,再在上麵寫上有關基督教的東西。經過無數次兵燹、焚毀、刮削,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算的。盡管如此,多數古希臘和古羅馬羊皮紙典籍還是保存流傳下來了。那麼,這些古籍是如何獲得劫後餘生的呢?

誰之功過

有一種說法認為,盡管基督教會是毀滅羊皮紙古籍的罪魁禍首, 然而在保存古籍方麵,修道院的抄錄修士也作出了重要貢獻。聖本篤修會的創始人本尼狄克規定,抄書是修士們的日課,並說隻有日夜抄寫,才能得到上帝的寬宥。從此,抄錄製度在西歐各地修道院迅速普及。不僅修道院抄書藏書, 連教皇也大力收集古典書籍,並於公元4世紀建立了羅馬教廷圖書館;但是,13世紀的動亂使藏書散佚大半。15世紀,教廷在梵蒂岡重新建立了大型圖書館,該館至今還是古希臘羅馬手稿的重要收藏中心。所以說,基督教會對羊皮紙古籍的傳播也是功不可沒的。

有的學者認為,羊皮紙典籍之所以保存至今應該歸功於阿拉伯人。自公元7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在幾百年的擴張過程中,占領了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原屬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統治的區域,獲取了大量珍貴的羊皮紙古籍。阿拉伯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建立了大型的圖書館,將搜集到的羊皮紙古籍譯成阿拉伯文。一時間, 阿拉伯人的作品迅速流行開來。後來,阿拉伯人翻譯的羊皮紙古籍流傳到歐洲,又被譯成拉丁文。所以說,阿拉伯人對羊皮紙古籍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還有人認為,拜占庭才是羊皮紙古籍的保存者。在西歐黑暗時代,拜占庭保存並收進了無法計數的羊皮紙古籍。後來,拜占庭收藏的羊皮紙古籍在1204 年-1453 年遭到十字軍和土耳其兩次劫掠,大部分羊皮紙古籍都散失了。西歐黑暗時代過去後,拜占庭散失的典籍又流回到了歐洲。所以,拜占庭才是古典文化的保存者。

不可估量的價值

羊皮紙古籍究竟是怎麼保存流傳下來的,人們尚難確切斷定。但是,羊皮紙古籍帶來的價值卻是不可估量的,它使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更加熠熠生輝。

迷點聚焦:古希臘羊皮紙是誰發明的?又是如何流傳至今的?

迷人外之音:羊皮紙是由專門的工匠製作的。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製,使其軟化,然後用器具刮上麵的附屬物,使組織表麵平整光滑,而且柔韌稀薄,這才成為了羊皮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