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華語電影的工業與美學(1)(1 / 3)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電影無論在工業體製上還是在美學風格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些變化中,中國電影的經濟和市場體製的變化是具有決定作用的,它決定了中國當代電影的美學和創作麵貌的變化。事實上,電影工業體製對電影創作活動的決定作用不但存在於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計劃經濟時代也是如此。本文認為:電影從來就是一種為它的經濟體製和市場所製約的文化生產活動。這一關係有時看起來不那麼明顯,隻是因為一時為某種現象所掩蓋,如對其意識形態性的無限誇大,而忽視了這種意識形態性必須通過經濟的杠杆得以實現。從更大的範圍看,這種意識形態性本身也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物,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規律所製約。本文準備從曆史的角度對這一關係加以梳理,著重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電影的工業和市場結構、美學和創作麵貌,以及這種經濟和市場機製是如何決定了電影生產和創作麵貌的基本事實。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計劃經濟時期(1987年以前),第二個階段是轉型期(1987—2001),第三個階段是進入WTO以後(2001年以後)。

一經典時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1987年以前)

我們把中國電影生產完全處於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控製的時期稱為經典時期。這個時期從50年代中國電影公私合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逐步形成開始,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中後期。這一時期電影生產的基本特征是:在計劃經濟的體製下,中國的電影生產全部由國家下達指標,投入資金,負責對準備投拍影片內容的審查。各電影生產單位(製片廠)均屬於全民所有製的國家生產單位;所有的電影從業人員也都屬於國家職工。各電影製片廠接受國家任務,或提出計劃由國家批準,然後組織職工進行生產。影片生產出來以後,由電影局或更高的國家負責機構進行審查。然後由政府管轄的發行放映公司收購所有通過審查的影片,向全國發行放映。也稱為“統購包銷”製度。地方各級的發行放映機構也都屬於全民所有製單位(農村的放映隊可能屬於集體所有製),他們的生產活動(發行放映)也都屬於國家計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計劃經濟遵循的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則,強調經濟活動中所體現的政治利益和政治關係。因此,為社會主義政治服務成為計劃經濟的最高原則。對生產和市場的評估主要不是看掙了多少錢,有多少票房,而是看它的政治和宣傳效果。在這個體製中,政府既是唯一的投資者,也是唯一的市場中介。通過它所管轄的發行放映公司,它掌控了一部影片能否走向市場的命運。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把政府本身看成是市場。因為當政府所管理的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把一部影片收購下來的時候,電影製片廠就已經為該影片找到了買家。而且在影片的宣傳、發行、放映中,通過一定政府行為,國家在相當程度上(有時候在很大程度上)對市場具有調動、組織和控製的能力。

在這樣一個經濟和市場機製中,電影的創作必然是要求符合國家主流的政治文化。影片一般強調表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影片的風格也首先服從政治的價值觀。由於主流的政治文化內部也有各種不同傾向,一個時期一種傾向占上風,另一個時期另一種傾向占上風,這些也必然反映到電影中。所以,盡管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電影創作的麵貌並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但是它在呈現和表達各自相應的主流政治文化話語,並努力尋找能完美體現該政治文化話語的表現風格這一點上,則是一致的。這種相互的對應,正是由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所決定的。

在1987年以前,中國的主流政治文化可以分為“十七年”、“文革”、和“新時期”三個不同時期。中國電影文化和創作也可以相應地分成這樣三個時期。

在“十七年”期間,通過50年代初對中國電影工業和文化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電影逐步形成了以表現革命曆史題材和革命現實題材為主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路線,努力塑造無產階級正麵人物、英雄人物,出現了一大批經典影片,如《鋼鐵戰士》、《中華女兒》、《青春之歌》、《林則徐》、《紅旗譜》、《紅色娘子軍》、《在烈火中永生》等。這些是反映主流政治文化的主流影片。同時其他和主流政治文化結合較好的藝術片和娛樂片也有存在,如《林家鋪子》、《早春二月》和《五朵金花》、《劉三姐》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控製下的中國電影工業曾出現一大批“寫走資派”電影。粉碎“四人幫”以後的1976年到1978年間,在新的政治領導下,則出現了一大批“批四人幫”電影。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情況變得比較多樣化,因為這在政治上也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政治的寬容度大大增加。對應於當時的主流政治文化,三類影片居於中心。第一類是延續了“十七年”革命現實主義創作路線的影片,主要表現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和現實題材,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大河奔流》等,其基調是積極的、正麵的。第二類是根據《關於黨內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基本精神對曆史和現實進行反思的影片,如《天雲山傳奇》、《牧馬人》、《人到中年》、《芙蓉鎮》等,其基調是反省的、思考的。第三類是響應於當時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時代潮流而出現的探索片,如《小花》、《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鄰居》、《沙鷗》、《城南舊事》、《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等,它們不但在題材上進行了新的探索,而且在電影語言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盡管這一時期創作的題材和風格大大豐富,但是我們都可以在主流政治文化中找到它們的依據。因此它們仍然是符合計劃經濟體製的運作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