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完成了。這是呈給所有關愛我的人的一份答卷。我知道它是不太令人滿意的,論文中留下了許多缺憾,而這又是我在現階段無法彌補的。我不想找諸如“時間匆忙”這樣的借口,我深知這幾年自己的疏懶、任性、彷徨也許是主要的原因。
三年博士學習生活傾注了恩師徐公持先生的心血,論文的選題、寫作和修改,以及我就業的問題,讓他操了不少心,在此謹向他致以深深的謝意!中國社科院文學所韋鳳娟、戴燕、劉躍進、蔣寅、王毅、竺青等先生在我的學習過程中給予了真誠的幫助,對我的論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在此一並致謝。還要特別地感謝清華大學文學院葛兆光先生,葛先生曾應徐先生之邀,給我們授課指導,使我們受益匪淺。文學係趙明老師為我們的日常學習事務花費了不少心血,真心感謝他的默默奉獻。還有多年來一直關注我成長的恩師們,遠在長沙的張鬆輝、陳戍國、陳剛師,在醴陵的許山青師,我今天依然不習慣用語言來表達我的感激。至於我的親人、愛人和朋友,他們對我的付出就更是我永遠都難以回報的。
至此,我的長達22年的學生生涯也即將告一段落。這些天老想起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句子,以我之心度莊子之意,我想,它一定不隻是一個簡單的喟歎,它一定包含了最深的敬畏和焦慮——事實上,這樣焦灼的感覺一直伴隨著我閱讀寫作的過程,在集中寫作畢業論文的日子裏來得尤為強烈。於我而言,思考即意味著焦慮,即便是靈感突現的令人眩暈的興奮感和幸福感也是讓我焦灼不安的。但到現在,我還是發現,隻有思考,才能真正讓我不被無邊的空虛淹沒。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香港圓玄學院的出版資助,感謝四川大學宗教所楊光文、唐大潮等先生、湖南大學張鬆輝先生為本書出版付出的心血;感謝本書責編巴蜀書社張玉亮先生的辛勤勞作;感謝恩師徐公持先生撥冗作序,並寄予殷切厚望。
唯願自此精進不已!
楊柳
2007年7月18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