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2002年秋,一個生長於洞庭湖邊的女孩,在多年大學本科和碩士教育基礎上,風塵仆仆,負笈來京,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讀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課程。在三年學習中,她雖然身處京城市廛喧囂中,但始終樸實無華,專心向學。作為她的導師,我對這種淳樸的生活作風和執著的學習態度,自然深表滿意。更令人重視的是,她愛好並善於思考,尤其對於哲理性的問題,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例如對於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條件和深層原因,對於各學派的理論取向及其本質,對於各曆史時期思想學術流派的演變動向,對某些重要思想家的思維特征,她都有所思考,並且與我有所交流。我有時發現,盡管在體係性上尚待加強,在文獻的掌握上還應更全麵,但她的言談和習作中,分明包含著不少思想的火花,體現出創造性靈感,令人驚奇。我認為,這是她的一種優勢潛能,如果長此堅持下去,不斷發展和提高這種思辨潛能,定能做出可觀的成績。而在當今浮華風氣嚴重的學界,能夠如此潛心鑽研學問,而且是鑽研一些玄味十足的問題,全不顧功利性前景,真個也是難能可貴,需要一點精神。看她怎麼說:

於我而言,思考即意味著焦慮,即便是靈感突現的令人眩暈的興奮感和幸福感也是讓我焦灼不安的。但到現在,我還是發現,隻有思考,才能真正讓我不被無邊的空虛淹沒。

看來這不是她在某種特定環境(學校環境)中的階段性表現,這裏體現著她人生的核心價值觀。對她而言,生活就是思考,就是求知,就是探索,舍此別無真正的樂趣,舍此也別無生命意義。在此,我不由得依稀聯想起遙遠世界中的浮士德。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她選擇了《漢晉文學中的〈莊子〉接受》這樣一個課題,作為博士論文來做。我同意了,因為這題目適合於她。她在這篇論文中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呢?“漢魏之際莊學複興有何表現?複興的原因是什麼?漢晉文學是通過怎樣的途徑接受《莊子》的?漢晉各時期的《莊子》接受有何特點?漢晉文學接受了《莊子》的哪些方麵?有何表現?”——這些問題,應當說難度很大。每一個問題,都具有深廣的哲學史、文學史背景。關於莊子與魏晉玄學的關係,不少前賢都接觸過、研究過,有些意見應當說達到了相當深刻的地步。學界熟知的湯用彤先生、馮友蘭先生、李澤厚先生等,都有巨大的貢獻。當然,前賢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欠缺和不足,尤其在思想史與文學史的結合方麵,有不少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懸案,還有不少未嚐深究的疑問。例如,從文學視角看《莊子》文章的特點究竟有哪些?魏晉作家們各自在這方麵有何獨特表現?這些問題都有深入探討的餘地。當這篇論文經過一年準備、一年撰寫,終於完成初稿之後,我欣喜地看到,她在這個課題上的辛苦耕耘,有了相應的收獲,她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正在逼近自己設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