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詩賦研究叢書》序(1 / 1)

趙逵夫文學的領域中,什麼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質?詩賦。人們常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這是因為,雖然世界各個國家文學的百花園中都有詩,但是,詩是語言的藝術,而中國的詩歌產生於中國文化的土壤,是漢語的藝術。漢語最大的特征,就是單音節,無詞尾變化。古漢語則一字一音,一音一義,無附加成分。雙音詞一般由單音詞組合而成,伸縮分合甚便。漢語又是以漢字為記錄符號的。漢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結構特征,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書麵語交際中誤解的機會,又在表情達意和讀音上有一定的提示、暗示性。所以,所謂“文言”,其詞語的組合搭配,詞序的變化,用詞中的借代等,都十分靈活,在體現語意的緩急輕重及此輕彼重、此重彼輕以及與其他事物的關係等等方麵,不必加附屬句,即可通過詞語句法的變化含蓄地表現出來。抒情言誌、通幽達隱,以有限的文字,表無窮的含義,實非其他語種可以比擬。又由於一字一音的方塊漢字的特征,中國詩在語言布置方麵可以作到形式上的完全整齊同節奏音律上的錯綜變化的統一,對仗、駢儷的藝術美因素也因而形成。詩在本質上是抒情的,小說在本質上是敘事的。中國傳統的詩歌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土壤,而長於抒情。黑格爾在其《美學》的《抒情詩》一節中說:在對東方抒情詩方麵有卓越成就的個別民族之中,首先應該提到中國人,其次是印度人,第三是希伯來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1)盡管黑格爾對中國的詩了解不是太多,但也道出了部分的真理。中國詩歌抒情特征的形成,自然有多方麵的原因(2),但同漢語漢字的特征應不無關係。但是,詩畢竟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學式樣。真正由漢語漢字的獨特性而形成的我國所特有的文學式樣,是賦。駢文亦以駢辭麗句為特征,但駢文中有些不屬於文學的範疇,故這裏隻說賦。所以說,在文學的領域中最能體現我國文化之特質的,是詩賦。自《詩經》最早地集結了我們民族抒發喜怒哀樂的歌唱和反映著當時政治禮儀、社會風俗的詩篇之後,屈原融合南北文學,寫出了千古絕唱《離騷》,從而登上了世界文學的高峰。此後賈、枚先後承風,開漢賦先河;馬、揚以巨麗為美,潤色鴻業;班、張賦京都,趙、蔡疾世邪,摹物抒情,俱有佳構。及至六朝,則詩人迭起,賦家如雲。說到唐朝,則無論詩、無論賦,都是美不勝收,如初唐四傑,李、杜、韓、柳,及樊川、玉溪,豈止是詩壇神筆,實亦是賦苑聖手。宋代以後,詩、詞、曲、賦,俱有發展變化,其切今轢古者,代不乏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我國民族精神的確立時期,而《風》《騷》輝映,也奠定了我國文學的優良傳統。漢唐盛世,一以賦睥睨八荒,一以詩雄視百代。則《風》、《騷》、詩、賦,不僅是中國文學文化的寶藏,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和中華民族統一團結的紐帶。為此,我們在文學的領域中選擇了詩賦,決定出一套《詩賦研究叢書》。這套叢書中既有老一輩學者幾十年研究心血的結晶,也有中青年學者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所作的新的探索;既有研究專著,也有對作品的整理、詮解和評注。後者主要是想在目前被忽略了的方麵做些工作。當然,某些熱門課題中,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將提出來與學術界朋友們共商。希望得到學界朋友的支持與批評指正。

1993年5月於西北師大中文係

注釋:(1)黑格爾《美學》第三卷,朱先潛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231頁。(2)如黑格爾認為,哪些民族的詩較發達和成熟,同民族特性、時代觀感和世界觀有關。他說:“在民族特性,時代觀感和世界觀之中又有某一些比另一些更適宜於詩,例如東方的意識比西方的(希臘的是例外)就較適宜於詩。在東方,未經分裂的,固定的,統一的,有實體性的東西總是起著主導作用,這樣一種觀照方式本來就是真純的,盡管它還不具有理想的自由。”見同上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