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的惶恐
宋一異
人生奇巧。
自小立下做人民教師誌向的我,雖有機會接受了完整的師範教育,在三尺講台上卻隻停留了半年之久。2002年春,巧遇伯樂進入寧鄉日報社,拿起筆、舉起相機,在老師和同事們的幫助下,邊采邊寫邊編,逐漸得於心而應於手,也自此與文字結下情緣。
後輾轉於雇員、文秘、獄警崗位,我與文字、文字與我始終不離不棄。雖無專門時間咬文嚼字、研究學習、把玩賞析,但也時常利用八小時之外,坐在靜僻住處回想一下昨天的我和我的昨天,通過文字與先哲前賢交流,努力領會智人亮節風範,學習做人處事方法,以期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
洞庭中央,水韻悠長;遠離喧囂,星空初望。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說:“有兩種東西,我們愈常反複思想時,它們就給人灌注了時時更新、有加無已的敬畏之情: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身處南洞庭,環顧四周,碧波蕩漾,仿佛置身於世處桃源,身心得到難遇的放鬆。偶爾抬頭望星空,偶爾也會生發出少許感慨。不平則鳴是一種情形,身心俱靜也有動手動腦的衝動。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若幹業餘時間裏也能夠讓頭腦冷靜下來,讀一讀業務之外的書,想一想名利爭奪之外的事。但讀書是一件奇怪的事,越讀你會覺得自己越無知。這一感覺還真應了股神巴菲特說了句頗富哲理的話——“你學到的越多,你想學的也就越多。”目前,雖然不至於認為自己絕對無知,但從內心還是意識到:憑現有知識儲備,很多時候還是免開尊口為妙。
2010年夏,黃沃若老先生建議我利用湖南人民出版社組織出版“”之機,把之前若幹文字結集出版,既是對三十年歲月總結,也是給自己開創一個新的起點。後來,自我認識到,成長的過程就是經曆眾多曲折、挫折和經驗、教訓的過程。有這樣一次難得機會擺在麵前,不管是經驗還是教訓,對自己終歸隻有好處,於是鼓起勇氣,把時評、雜感、日記、博文等一一收集起來,湊成了這本薄薄的《獄警讀
》。
感謝黃沃若先生、劉懷彧先生、易鳳葵先生等的奔走操勞,感謝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感謝平凡的工作崗位給了我礪練的機會,感謝這個充滿機遇的社會給了能被我把握的機會。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