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數比值的異常低值是南海北部海域海水的一個顯著特點,顯然是由於海水中含量的差值增大引起的,並且由表層到底層這個差值更趨增大。比值的低和下述各離子比值變化均異常值表明,淺海盆地沉積層中海相沉積成因水的變質作用應該是在陸緣海淺水盆地中已開始發生,這點在分析和評價海相層中地層水的變質作用時應予以考慮,至少在南海北部的海水是如此。其它淺海盆地海水是否亦具此特點尚需經研究和證實。

表層海水,係數比值變化範圍為0.029~0.037,變動幅度較寬,增值0.008;而底層海水的變化範圍為0.034~0.039,增值0.005。底層海水的係數比值比表層海水的要髙,兩者均似有由南向北方向上呈增高變化,但至北緯16度以南呈降值變化。在北緯19度~20度以北,等值線排列密集,增值幅度快;在北緯19度~20度以南等值線稀疏,增值很慢。

表層海水係數比值變化範圍為0.04~0.22,增值0.016而底層海水的變化範圍為0.2~0.18,增值0.018。兩者均是由北或北東朝南或南西方向上呈增高變化,且等值線間距亦漸趨拉大。

表層海水係數比值變化範圍為0.090~0.105,增值0.015;而底層海水的變化範圍為0.085~0.110,增值0.25。表層海水的比值似由北西朝南東方向呈降值變化,而底層海水與其呈相反方向變化,呈增值變化。兩者的低區均位於研究區中部,並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底層海水的低值區趨近海岸線,而表層海水的偏離海岸線。

表層海水係數比值變化範圍為288~348,增值60底層海水的變化範圍為290~340,增值50。兩者均是北西朝南東方向即朝遠岸海域方向上呈增高變化。

表層海水則係數比值變化範圍為0.13~0.18,增值0.05,變動幅度相對較大;底層海水的變化範圍為0.16~0.185,增值0.025,變動幅度相對較小。兩者均是由北、北東朝南、南西方向上呈增高變化。在北緯19度~20度以北,等值線排列密集,比值變化較大;而其以南等值線排列稀疏,比值處於相對恒定狀態。

表層海水係數比值變化範圍為21~24,增值3,比值變動幅度較小,底層海水的比值變化範圍為17~25,增值8,比值變動幅度較大。表層海水的係數比值在由北朝南的方向上呈增高變化,即離海岸愈遠比值愈大,底層海水亦具相似的變化趨勢,但並不規則,兩者均是在北緯19度~20度以北,比值等值線稠密,在其南則稀疏。

(三)海水介質環境因子

1.海水的溶解

表層海水含量變動範圍為140,增值變化幅度較小;而底層海水含量變動範圍為2.25,增值變化幅度較大。兩者均似有由北朝南方向上呈增值變化,底層海水在北緯19度~20度之間存在一個向南拉長了的低氧層。換言之,在伸向海域內部深水區為低氧層。

據1982年夏季采集的8個站位的海水含量測試資料表明:在水深25~500範圍內普遍存在氧的最大值,隨著水深加大,含量呈遞降變化。

含量具有季節性變化的特點,冬季最小含量。而其餘季節最小含量多。但在深海盆水中含量不隨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這與太平洋水交換程度好有關。太平洋水自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後,在往南移動中緩慢下降。因此,南海深海盆水的性質是極其穩定的。

2.海水的酸堿度

根據表層海水測試資料編製的開場,表明值變化範圍為7.1~7.9,其值分布似由北向南呈降值收斂之勢。

海水值取決於碳酸鹽體係的平衡,而碳酸鹽體係的平衡與海水鹽度、溫度和壓力有關。海水中碳酸鹽的存在形式是和微量。

當介質條件變化時,碳酸鹽各組分的比例要發生相應變化,在表層還會發生與大氣的交換。海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會減少海水中的,其結果使值增高下降。生物的呼吸或有機體氧化分解使海水中增高,其結果使值下降。海水動力因素使具有不同含量的水團相互混合,使各組分的濃度及其原來的濃度之間的關係顯得很複雜。

表層碳酸鹽的水平分布是複雜的。夏季濃度最低,在1.75~1.96之間。由於受北部珠江淡水的影響,在河口外海區:含量為低值區,而在海區西南部是高值區。春季含量最高,除東北部低於20。

但在外海區,碳酸鹽各組分的垂直分布處於準穩定狀態。一般隨著深度增加,和溶解的含量均是呈現增高變化的,而含量隨著深度的加大而減小。在水深1000以上,碳酸鹽各組分濃度變化大,而在水深1000以下,各組分濃度變化緩慢。在氧含量最大值的深度,常出現的最小值;在氧含量最小值的深度,出現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