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拓展研究報告(9)(1 / 2)

[7].黃四平,辛自強,侯佳偉等,家庭背景與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關係及其趨勢——基於北京某重點大學2007—2012年的調查結果[J].中國青年研究,2014(3).

[8].高強,李進.貧困大學生的生存現狀與心態——對武漢某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調查 [J].社會,2004(5).

[9].丁鳳琴,王勇慧.“經濟貧困”還是“心理貧困”:幸福感悖論新解[J].青年研究,2011(2).e 貟麗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幹預模式研究——以長安大學為例 [J].理論導刊,2011(2).

[10].於明遠.貧困家庭青少年狀況調查分析[J].理論學刊,2007(1).

[11].陶傳進,欒文敬.我國城市貧困兒童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3).

[12].陳曉飛.貧困青年的教育關懷與高等教育公平[J].中國青年研究,2007(6).

[13].劉娟,張開雲,李倩.青年弱勢群體就業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9(8).

[14].高夢滔.城市貧困家庭青年就業與收入的實證研究——基於西部三個城市的微觀數據[J].管理世界,2006(11).

[15].賀寨平,李漢宗.城市貧困人口的社會支持網研究——以天津為例 [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2009(5).

[16].唐鈞,王承思,蔡京睿.城市貧困家庭兒童生活狀況與需求——來自上海市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00(5).

[17].陸士楨,宣飛霞.關於中國社會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問題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2(7).

[18].根據《中國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表 7-2《全國按戶口登記地、年齡、性別分的戶口登記地在外鄉鎮街道的人口》計算.

[19].段成榮,周皓.北京市流動兒童少年狀況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1(1).

[20].周皓.中國人口遷移的家庭化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6).

[21].張秋淩,屈誌勇,鄒泓.流動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對北京、深圳、紹興、鹹陽四城市的訪談報告[J].青年研究,2003(9).

[22].雷萬鵬.從多元需求看流動兒童教育政策選擇 [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3).

[23].韓嘉玲.北京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J].青年研究,2001(9).

[24].呂紹青,張守禮.城鄉差別下的流動兒童教育——關於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調查[J].戰略與管理,2001(4).

[25].李夏丹.福州市流動兒童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

[26].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郭靜.我國流動兒童生存和發展:問題與對策——基於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4).

[27].高明華.父母期望的自證預言效應——農民工子女研究[J].社會,2012(4).

[28].李運慶.區隔與認同:農民工子弟的人際交往現狀研究——以南京市一所民工子弟學校為例[J].青年研究,2006(5).

[29].郭良春,姚遠,楊變雲.公立學校流動兒童少年城市適應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學的個案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5(9).

[30].曉浩,王毅傑.流動兒童城市社會適應結構與策略選擇——以個案敘事中時間指向為視角[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31].辜美惜,鄭雪,邱龍虎.我國流動兒童心理研究現狀述評[J].心理科學,2010(4).

[32].周皓.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代際傳承[J].中國人口科學,2012(1).

[33].鄒泓.北京流動兒童的流動性、社交焦慮及對孤獨感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09(2).

[34].莊曦.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問題及路徑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3(5).

[35].熊易寒.底層、學校與階級再生產[J].開放時代,2010(1).

[36].王正中.“民工荒”現象與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性選擇[J].理論學刊,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