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1 追蹤人類演化的神奇腳步(上)(1 / 3)

是非洲、亞洲,還是歐洲,人類的發源地到底在哪裏?震驚世人的“海猿理論”你聽說過嗎?非洲高原上的“露西少女”又是怎麼回事?人類臉形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這些關於人類演化的謎團中,到底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呢?走進這一章,走進人類演化的曆史長河,和我們一同去尋覓先輩們留下的蛛絲馬跡吧!

人類的發源地在哪裏

1891年的一天,荷蘭人類學家迪布瓦帶領著一小隊考古工作者來到印度尼西亞中部的特裏尼爾州進行考古挖掘。長時間的挖土、搬石使隊員們疲憊不堪,而印度尼西亞濕熱的氣候又讓人火上澆油,挖掘工作進行得異常緩慢……忽然,有個隊員像是挖到了什麼,大喊道:“快來看,我挖到了一個頭骨!”

聽到這個隊員的喊聲,大家都紛紛圍上去。迪布瓦也趕快跑過去,俯下身子看著岩層中一塊貌似“頭骨”的石頭。“是,是猿人的頭蓋骨!”迪布瓦興奮地喊道。果然,在隊員們小心翼翼地挖掘下,一個萬年前的猿人頭骨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

這個發現使大家興奮異常。接下來,大家又發現了兩枚臼齒、一根左側股骨和一些石器。經過科學儀器的檢測,這根骨頭屬於直立人化石,距今約有55萬年。

這一發現讓支持“亞洲是人類發源地”的科學家們興奮不已,“有了直立人的化石,那距離發現直立人之前的猿類化石也就不遠了!”

不僅如此,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的原始人類的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還找到了原始人類生活、狩獵以及使用火的遺跡。這一係列發現又一次震驚了世界,也讓相信“亞洲是人類發源地”的科學家們深受鼓舞。

但是,人類真的起源於亞洲嗎?關於人類發源地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即使麵對這些化石證據,有學者仍然認為非洲、歐洲才是人類的發源地……

在現今普遍認同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中,達爾文明確表示人類可能起源於非洲。在歐、亞、非三大洲都有發現的森林古猿的化石中,非洲所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20世紀2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南非塔翁發現了大約距今440萬~15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因此,便有學者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

此外,支持非洲是人類發源地一說的科學家們還列舉了更多的證據,如根據非洲有關方麵的統計,在已發現的南方古猿的化石中,非洲發現的約占全世界的98%。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非洲也出土了許多重要的人科(現存隻有一種,即智人,或稱現代人。史前尚有一些其他種類的人科成員,這些成員之間的親緣關係和分類爭議很大,一般可以分成兩個亞科,即早期的南方古猿亞科和後期的人亞科;也有新的分類體係依親緣關係將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從猩猩科移入人科分別作為亞科,而南方古猿和人是人亞科的兩個族。)化石,這些化石散布在非洲各地。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些人科化石幾乎可以肯定是直立人,已經到了完全形成人的階段。再者,非洲具有良好的促進高等靈長類動物分化和形成不同生活方式的條件,這也是部分學者認為非洲是人類起源地的重要依據。

除了亞洲和非洲,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歐洲才是人類的發源地。這是因為自19世紀以來,在歐洲就發現了為數眾多的舊石器早期和晚期的文化遺址。在這些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石片石器、刮削器和尖狀器等。此外,1856年,歐洲就出土了森林古猿的化石,因此不少學者認為這種森林古猿是人類的祖先。而被公認為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臘瑪古猿化石,在歐洲的匈牙利、希臘等地也都有發現。

是亞洲、非洲,還是歐洲?關於人類起源地點的爭論遲遲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對此,我們隻能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了。

“走出非洲說”與“多地區進化說”之爭

1995年,美國生物學家坦普萊頓的一項研究取得驚人成果,“人類走出非洲”的曆史又提前了上百萬年。坦普萊頓設計了一套電腦程序GEODIS,用其分析了全球各地人口的 DNA序列,並試圖找出人群之間的基因關係。坦普萊頓及其研究人員重點比較了根據遺傳特征劃分的10個區域的人的普通染色體、性染色體、線粒體DNA。結果顯示,人類在距今84萬~42萬年前曾走出非洲,之後又於15萬~8萬年前再次大規模向外遷徙。2005年,坦普萊頓將10個區域擴大到25個區域,結果發現除上述兩次遷徙外,在190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有了“走出非洲”的經曆!

這一研究結果顯示,非洲人種與歐亞人種互相交融,繁衍後代,而非之前“走出非洲說”所認為的“現代人類起源於20萬~15萬年前的非洲,然後在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走向世界,並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區的古人種”。

坦普萊頓理論的真實性有多大?各國學者會支持他的理論嗎?

眾所周知,科學界爭議較多的是現代人的起源問題。對此,學術界形成了“走出非洲說”和“多地區進化說”兩種主要看法。 兩種假說都認為直立人起源於非洲直立人,然後大致在200萬年前走出非洲,遷移到歐亞大陸。但“走出非洲說”認為現代人類起源於20萬~15萬年前的非洲,然後在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並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區的古人種。該學說自1987年首次提出後,得到許多分子生物學證據的支持。

然而此次,坦普萊頓卻通過基因分析發現,走出非洲的直立人與當地人群之間有著無所不在的基因交流,應該說他們相融的時間比目前科學界所認可的時間還要早。

支持坦普萊頓學說的科學家表示,“與現代人完全取代古人類學說不同的是,坦普萊頓主張一批批走出非洲的現代人相互融合,構成現代的世界人群,他的新發現將推翻最近20年國際上廣為流行的觀點”。

的確,雖然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現代人主要起源於非洲,但也並非絕對。“當我們檢測了更多區域的人類DNA後,對人類進化更深入的見識肯定會隨之而來。人群是一次又一次地擴張,走出非洲,但是這些擴張的結果是雜交,而不是毀滅性的完全替代,這種雜交的結果加強了全世界人群之間的遺傳聯係。”坦普萊頓談到這個發現時說道。

此外,坦普萊頓指出人類進化並非呈現樹形,也非簡單的格架狀,而是互相交融、交織在一起的。他的小組曾檢測過10個DNA區域中的8個,均顯示沒有取代的現象,每一人種身上都還遺留有更古老的基因特征。

至於為何在190萬年前與70萬年前會出現兩次“走出非洲”的現象,坦普萊頓解釋說,這可能與當時的氣候有關。古氣候數據顯示190萬年前和70萬年前這兩個階段非洲東部有豐富的降水,今日的撒哈拉沙漠在當時便是稀樹草原,也正是這一氣候條件使得非洲人從東部走出,進而走向歐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新智院士在得知坦普萊頓的研究成果後說:“坦普萊頓的發現比其他人前進了一大步,但人類進化是極為複雜的,如果想真正揭開人類進化之謎,那麼還需要更多的資料、更深入的研究才行。不過,坦普萊頓的三次‘走出非洲’的研究,以及亞、非、歐人種之間互相交融的結論,恰能為‘多地區進化學說’提供更新的證據。”

現代人究竟是“走出非洲”還是“多地區進化”呢?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證據,我們現在還隻能是推測,不能完全確定,更加準確、權威的結論,隻能等待更多的考古和科學發現之後才能確定。

驚世的“海猿假說”

眾所周知,猿猴是我們人類的近親。據科學家研究,猿猴與人的遺傳基因有98.4%是重合的。所以,人們認為這個物種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最近。這種觀點早已深入人心。但最近幾十年,“人猿同祖論”卻遭遇了各種挑戰。

1960年,英國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迪在潛心研究了多年之後,根據人類進化史上的兩個斷檔期和如今人類與猿類、水生哺乳動物之間的異同,首先提出了震驚世界的“海猿假說”。

他認為,在距今800萬~400萬年前,非洲東北和北部由於海水上漲淹沒了大片土地,居住在那裏的古猿為了生存,逐步適應了海中生活,變為海生動物—海猿。約400萬年後,海水下降,淹沒的土地重新顯露出來,體表少毛的海猿又回到陸上生活,逐漸演化為如今的人類。

阿利斯特·哈迪的“海猿假說”一經推出就在學術界激起千層浪,嘲笑之聲不絕於耳。的確,在人類進化的曆史中,在“古猿”和“南猿”之間有400萬年的中斷期,在“南猿”和“猿人”之間也有20萬年的中斷期。一百多年來,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任何這兩段時間之內能夠證明關於人類起源的中間過渡物種的化石。這個事實的存在,也成為學者們爭論的焦點之一,同時也給達爾文的“人類進化”學說提出了疑問。其實,這個問題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時就已經注意到了,因為他也發現化石資料顯示不出完整的進化脈絡,因此便用“地質記錄的不完全”回避了這個問題。

如果在當時的條件下,“地質記錄的不完全”尚屬情有可原,但是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之後的今天,當地質考古學家們的足跡早已踏遍地球的每個角落之時,在人類已經獲得無數古猿化石之際,卻唯獨缺少這兩個斷檔期的化石,則顯然不能用這個理由來搪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