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如樂之和 無所不諧(1)(3 / 3)

薛莊村人都知道劉德廣忠厚老實。可老實人容易受欺負,他家柴火垛被人點了,地瓜秧被人拔了。劉德廣把孩子們都鎖在家裏,不讓在氣頭上的兒女出門。他坐在馬紮上,像山凝重在那裏,半天沒說話,然後忽然站起來,笑著對孩子說:“咱家窮,過年也沒買點煙火放;咱村也不富,年間放鞭炮的都少。

柴火垛點得好,就當煙火看了吧,咱能看,全村都能看。好啊,孩子們!”劉成德的母親在一旁掉淚。

劉德廣怕孩子氣不過,以後出去惹出事來,語重心長地說:“爹到現在還沒積攢下家產,可別光留下了怨仇。孩子,不忍不行啊!”父親轉過臉,站起來,從屋中走到院裏。劉成德分明看到父親的眼圈是紅的。

1957年,征兵的來了。劉成德報了名。他驗上了,來帶兵的都喜歡他的質樸,很願意帶著他。這時,劉德廣已重病臥床,是肺結核,開始吐血了。

帶兵的知道劉成德家的困難,心裏很有些矛盾。帶走他,那麼窮,父親病重,日子怎過?隻要劉德廣說家裏離不開,不讓孩子當兵去,就堅決留下劉成德。

帶兵的與劉成德一塊來到劉德廣病床前。父親決定一切,一切父親決定。

帶兵的:“您家太難了,把劉成德留下來吧?”

父親咳了兩聲,劉成德忙端過吐痰的盆,痰裏有血。父親說:“為公不為私,為國不為家。叫他去吧。”父親聲音虛弱,態度卻明確。

帶兵的很受感動,但還是不大忍心地問了句:“能去吧?劉成德是您家裏的主要勞力。”

“去吧,家裏沒事……”劉德廣咳了咳。

“爹……”劉成德輕輕拍了拍父親的背,“爹,我?”

“孩子,去吧,我沒事的。”

劉成德望著父親堅定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毅然參軍。他心想,出去不好好幹,對不起父親啊!

當劉成德老人講到這裏時,眼中濕潤了。

拿破侖說:“人類最高的道德是什麼?那就是愛國心。”隻要有愛,有大愛,有真正的大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就永遠有希望!

劉德廣到了1958年病得更厲害了。他知道無力回天,安排後事了。劉成德上邊有兩個姐姐,下邊有個弟弟。

——孩子在部隊上忙,不用去信說我的病情。我走了,也不要告訴孩子。小牛,有個牛勁,叫他安心在部隊工作吧!

——家裏窮,買不起棺材。不要借錢買了,別再欠這個賬,治病已經借了不少錢。人身子就是個臭皮囊,就是用金子、銀子打個棺材,該爛還得爛。家裏還有些秫秸,紮一紮,捆一捆,就挺好。

——孩子他媽啊,您跟了我,沒享福啊,苦了您了……

——孩子們啊,好好孝順娘啊……

51歲,劉德廣走得很安詳,臉上仿佛掛著笑……

那時還沒實行火化,家裏按劉德廣的安排,用秫秸包裹了些,下葬了。

劉成德哽咽著對我說:“俺村裏,60歲往上的,不少人還能記得我父親出殯時的情景。唉,家裏當時就沒告訴我……”

劉德廣是個普通的農民,然而他的情懷和境界,卻讓人聯想到了我們的民族。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在於有著飽經滄桑而越挫越勇的精神,就在於曆來不乏“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情懷。就是在和平年代,國家仍然是第一位的,每個公民報效祖國的情懷,不可或缺,這樣的民族才有未來。

這樣的情懷,沒大離開過歸德鎮的、51歲就撒手人寰的農民劉德廣擁有了!他舍小家顧大家,送子參軍,不正是精誠愛國嘛!他那讓用秫秸紮捆一下就埋葬的灑脫,不也是一種視死如歸嘛!

“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

劉成德成為道德模範,劉德廣九泉有知,我們可以告慰他老人家說:“‘幸哉!有子如此’!”

從劉德廣這普通人的教子,我們想到了偉人毛澤東的教子。毛澤東對他的子女毛岸青、李敏、李訥說:“我們要向雷鋒同誌學習,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