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有幾個問題(3)(1 / 2)

樂樂上六年級了,他跟班上的一些同學一樣,父母都離開家到外地打工去了。不過,最近班主任老師發現,樂樂跟其他同學有些不一樣。其他孩子如果跟同學打了架後,總是會指著對方說,是他的錯,是他先惹自己的,自己隻是氣不過,才還手打了人,其實自己一點兒錯也沒有。

而樂樂卻完全不是這樣,假如他跟其他同學發生了什麼矛盾,他總是低看頭不斷地責怪自己,說是自己的錯。有時,班級裏分組進行比賽時,如果樂樂所在的小組輸了,他也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表現不好才拖累了大家,有時還會連續自責好幾天。

第一招: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歸因方式。

喜歡自責的孩子,可能有著錯誤的歸因方式,所以他們總是將跟自己相關事情的任何不好的方麵,都歸結為是自己的錯誤。因此臨時監護人要幫孩子認識到,任何不好的事情,其發生都是多種因素一同作用的結果,不可能隻是一個人的原因。如果在某件事中,確實是自己犯了錯,就應當主動去承認;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錯,不僅不應當把錯誤攬到自己身上,而且還要盡力幫助老師查明事情的真正原因。

第二招:培養孩子處事的信心。

首先要為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們的處事經驗,然後再讓孩子處理一些能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事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失敗,這時家長要為他們打氣,支持他們。漸漸地,孩子的處事信心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第三招:為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的處事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臨時監護人的影響,因而要幫助孩子改變這種自責傾向的行為模式,就需要臨時監護人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處事方式,不能一味地忍讓、自責,要對事件認真思考、冷靜分析,從而為孩子樹立起榜樣。

小編贈語

有些孩子喜歡自責,其實是他們缺少自信心的表現。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信心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所以隻好選擇把錯誤歸於自己,獲得內心的安全。孩子運用自責的方式有時能夠順利地解決問題,而正是這一結果又進一步加強了孩子的自責行為。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們要告訴孩子正確的解決方法,慢慢引導孩子就能矯正過來。

11為什麼留守孩子會身陷校園暴力?

校園是一方淨土,然而近年來,校園暴力時有發生,而在眾多的校園暴力事件中,不難發現留守孩子的身影。

多數的留守孩子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們感覺孤單,導致心理壓力過大,行為孤僻,缺乏愛心,也缺乏交流的主動性。教育的缺失,管理的缺失,親情的缺失,使留守孩子容易養成經常說謊、不服管教、遲到早退、打架鬥毆等不良習慣;有的留守孩子甚至分幫結派,參與校園暴力,而有的孩子則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故事坊

2007年4月9日,來自留守家庭的小平和小群在“勁舞團”的遊戲上“對戰”,由於小平屢屢被小群打敗,小群對小平的遊戲水平表示“不屑”,不願意跟小平繼續“對戰”,還利用“房主”的身份,把小平“踢”出了“房間”,雙方為此發生了口角。4月10日晚,雙方矛盾激化,各自從網上召集網友,約定在某網吧了結糾紛。4月11日淩晨3點,小群等三人跟小平等六人發生鬥毆。小群拿匕首連捅小平腹部2刀後逃跑。小平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那年他才17歲。

同年6月20日,銀川一位14歲的初一女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4名來自留守家庭的十六七歲的少女圍毆長達兩小時,導致其鼻骨骨折,頭、麵部多處受傷。而事情的原因卻僅僅是因為她們看那小女孩兒不順眼,認為她看不起留守孩子。

近年來校園暴力呈上升趨勢,這是社會消極因素在青少年身上的一種反映,主要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麵。因此,預防校園暴力首先要抓好家庭教育。

第一招:了解孩子。

家長要盡可能地保持與孩子的交流,要知道孩子平時都看什麼樣的書、影視作品,接觸什麼樣的人和事。在一個適當的時候,用開放式的問題跟他談心,讓他明白大人不是想操縱他、把觀點強加於他,隻是想了解他、幫助他。隻要孩子願意坦誠地和家長交流意見,那麼家長的意見就會產生作用。

第二招:讓孩子學會勇敢,學會自我保護。

1家長要告訴孩子,在遇到威脅或暴力時,首先要告訴自己不要害伯。一旦內心篤定,就會散發出一種強大的威懾力,讓壞人不敢貿然攻擊。

2讓孩子大聲地提醒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會受到法律的製裁,會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同時迅速找到電話準備報警,或者大聲呼喊求救。

3一旦受到傷害,要及時向老師、警察申訴報案。不要讓不法分子留下“這個小孩好欺負”的印象。

第三招: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接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