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彙,有人會說自己天生體質好,簡直就是百病不侵,不但身體健康,每天工作起來也能精力充沛,心情愉悅。有的人卻感覺自己天生是個“藥罐子”,體質弱不說,還經常生病,隻要流行感冒的季節一到,感冒、發熱總先找上自己,平時去醫院看病的次數也比別人要多。
對於生病,大家會歸結於近來氣候多變,自己飲食不規律,睡眠質量不佳,工作壓力太大,心理焦慮等各種原因。
其實,從中醫理論來看,疾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體質因素有關。一個人體質的好與差不僅決定了生病或者不生病,還決定了容易生什麼病。人與人不同,體質特征也各不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特征具有各自不同的遺傳背景,也就是主要由來源於父母的先天因素所決定的。
中醫學將辨證論治作為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即根據辨證的結果來確定治療的方法。而在飲食上,中醫同樣講究辨體施食,即對於飲食的選擇需分清體質。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包括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方麵綜合的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人的體質,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是先天稟賦,二是後天獲得。
先天稟賦是體質形成的基礎,後天因素則決定著體質的形成和轉變。先天稟賦是指父母的遺傳因素、年齡、性別等,它可以使體質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因為在每一個人從生長至衰老的生命過程中,都會受到環境、精神、營養、鍛煉、疾病等內外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使體質有可能發生一定的變化。可以說,人的體質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也具有可變性。換言之,體質是可以調整的。而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營養、疾病影響、藥物作用等因素都屬於後天因素,其中對體質的形成和轉變起著重要作用的便是飲食。
正是由於有各種不同體質的存在,中華中醫藥學會曾發布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依據體質的不同特點將其分為平和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血瘀體質、氣鬱體質和特稟體質九種類型。
本書根據《黃帝內經》及中醫體質養生理論,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體質飲食的原則及方法,若能合理運用,定可大有益於人體健康。
中醫食療,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終講究用食物性味方麵的特性與功能,有針對性地用於某些病症調養或輔助治療,注重調整陰陽,使之趨於平和,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複。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受到了李加海、顧勇、田穎、魏曉佳、陳建軍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