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張賢亮睜開四分之一眼睛(1 / 3)

采訪者按語:1992年11月,我在寧夏文學月刊《朔方》做評論編輯時,想請著名作家、寧夏文聯主席張賢亮就他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煩惱就是智慧》談點什麼或寫篇文章。他接過話題宏論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後他的諸多想法和做法,我隻好隨著他的思路一邊提問一邊筆錄。後來,寧夏文聯黨組書記楊繼國也參與了這次采訪。

賢亮的言論在當時的文藝界、新聞界是一聲驚雷。1992年11月28日,《寧夏日報》周末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這篇采訪報道《張賢亮睜開四分之一眼睛》,在全國多家媒體轉載,並引起強烈反響。

18年後再看賢亮的言論和實踐,他在文學創作和興辦第三產業方麵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為寧夏爭得了多項榮譽。他愛講大實話,他沒有言過其實。

賢亮有句警語,叫做“過去的‘落後分子’要挨批,將來的‘落後分子’要受窮”。在新形勢下,他作為文聯領導是轉變得最快,也是行動得最快的一個,他把一時變不過來的人士叫“落後分子”。他研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馬克思說:“人是主體,客體是自然。”賢亮能從已經變化的客體洞察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他的言論在今天看來也有較為深刻的前瞻意義。

在編輯《滄桑散記》時,女兒建議我留下這篇影響較大的采訪報道,以饗讀者。

吳:賢亮,非常感動地看了您的近作《煩惱就是智慧》,曾想就這部小說的深刻反左內涵和突破了所謂“小說框架”等藝術特色向你請教一些問題,但話到嘴邊,我又不想說了。因為你是新時期一位爭議最多、最有轟動效應的作家,你的作品都有點像水雷,無論說好說賴,都會引爆。我想問:小說的下部將在何時問世?

張:如果不為俗事所累,1993年3月將可交稿。

吳:我等待著拜讀。聽說你最近更熱衷於機關內部管理體製改革和文化人興辦第三產業,並在你主持工作的寧夏文聯嚐試著推行,你能否就這一話題談談你的高見?

張:好。我原來兩隻眼睛都投射在文學藝術上,除創作外,還得抽時間讀書、練練書法。寧夏文聯主席這個職務我早就打過辭職報告。現在看來,辭職不被批準,寧夏也離不開,主席這個職務好像還得要我擔任……吳:文藝界的領導人物需要藝術聲望和權威,這說明上級領導很有眼光,那你就安心好好幹吧!

張:其實,主要是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和十四大精神給我以鼓舞,使我睜開了四分之一眼睛,這才看到了我們文學藝術家,或廣義地說文化人的一些現狀,就覺得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上級交給我的這一職責。而當我剛張開四分之一眼睛,就發現了很多問題。

吳:為什麼要說四分之一?貓頭鷹還睜一眼閉一眼哩,你這四分之一容易讓人誤解。

張:我是個作家,我的興趣和人生價值都在文學上,這要求我必須全身心地投入藝術世界,關心藝術的真實,實事求是地說,我隻能拿出四分之一的頭腦、睜開四分之一眼睛來關照生活的真實……楊:你這是一個很形象很詼諧,但也容易招致非議的說法,請繼續你剛才的話題。

張:我覺得,我們許多機關幹部至今似乎都沒充分認識到,中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必然要影響到自己現在的工作方式、習慣、作風及思維模式。我們有一支數以千萬計的黨政群機關幹部隊伍。這支幹部隊伍是在計劃經濟模式下培養成長起來的,這種經濟模式的特點就是指令性:每個幹部隻要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就算盡到了職責。其特征是上下垂直關係,缺乏橫向聯係。每個機關幹部都在各個條塊分割狀態的機關結構中任職,而條塊分割的機關結構其實是對人的桎梏,限製了人的工作空間,隔離了人與人之間多方麵的聯係,無形中使人的眼界狹隘、目光短淺,因而局限了人的思維與思考能力……“算盤珠幹部”與“計算機幹部”

吳: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機關結構,實在不大可能調動幹部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