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基礎性之事,但就針對確認其原點的意義上而言,我希望您必須考量銷售的任務。銷售有二大任務,分述如下:
①社會性任務(服務動機)
②收益性任務(利潤動機)
社會性任務,是以滿足顧客需求,充裕社會生活為主要目標,亦即所謂服務動機。
舉例而言,以往的母親們因用慣了尿布,所以就著眼於開發出“讓母親們免於苦惱尿片所產生的獨特異味和尿布泛黃”的藥劑,這就是服務動機。
鬆下幸之助所創出之“自來水哲學”,也是服務動機。縱使稍稍地浪費用水,也不會有任何人加以責怪。鬆下幸之助認為這是因為水資源豐富之故。因此,若能夠將世間所需求之物,製造成像水一般“隨手可取”的話,那麼任何用品都變成“價廉物美”之後,社會生活必然豐足。因此,便造成了所謂鬆下商法的“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的體製。
有些業績低迷不振之業務員,由於心中先產生了“被害者”意識,所以就對自己的商品缺乏信心。因為有的人心中甚少存有服務的“意識”,所以貶低商品,因此,就算並非全是劣質商品,也會使商品受到“劣質”之感染。總之,如何去發現自己的商品具有何種社會性,並擁有自信心是最重要的。
接下來是有關收益方麵的問題。所謂收益,一般而言,都是依服務動機性的大小來作決定的。
舉例而言,H公司的機器腳踏車剛剛上市時,銷售利益雖然相當高,但是,還不太為社會大眾所知曉。因此,為了打開知名度,乃要求“強力銷售”。由於使用過的顧客感到非常滿意,於是便一傳十、十傳百的造成轟動。
H公司的機器腳踏車,就是依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的構想而締造出佳績。雖然一部腳踏車的利益不大,但因大量銷售而形成了集合利益,也因此而有機會將這些利益轉投資或開發新的產品或生產技術。
所謂利益,是扣除商品成本後被社會所認同其價值的部分。收益不僅用於生產、工資、分發股利給投資者,同時也用於繼續其服務性的再投資。
做生意即是要賺取利潤,所以收取適當的利益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應當以正確的方式獲得,而不應謀取暴利。若有謀取暴利之事情,我認為其原因在於商品、業務員或者是實力。
要脫穎而出成為大型的業務員,一定要先從了解原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