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的歐魯達·力特醫學中心會作過下述的實驗。
在A,B二個籠子內各放入一隻猿猴,並給與A猿猴六小時工作時間與六小時休息時間。在A籠內裝上紅色燈號標誌,工作開始後紅色燈號標誌的電流便會產生電擊,此電擊每隔二十秒鍾便發生一次效用。可是,若按下在猿猴麵前的按鈕,則電擊便中斷。猿猴雖已學會如何去躲避電擊,但卻無法完全避開。所以,這隻猿猴每隔三、四秒便會去按電鈕。
雖在B中也同樣裝設有電鈕,但卻無任何作用,紅色信號標誌亮起也不會有電流產生,B籠中的猿猴知道電鈕無任何作用,故根本不去按電鈕。因此,雖然紅色信號標誌亮起,但卻不會對B猿猴產生任何驚擾式拘束。
可是,由於A、B的電流是相連動的,所以當A電流發生效用時,B籠中的猿猴也會感受到有此種裝置。A猿猴明白若不按下電鈕使電流中斷,則必死無疑.而B猿猴亦知無按電鈕的必要,所以顯得相當逍遙自在。結果,A猿猴二、三天後便死了,解剖的報告中得知在十二指腸處有一相當大的洞,而逍遙自在的B猿猴經麻醉解剖後,由外表看來,其內髒毫無任何異常現象。
這項實驗反複試驗了數十回,但其結果完全相同。
業務員的工作效率也和A猿猴相同,都必須具備有按電鈕的能力,在與人交往時,要先有“偶發事件”的心理準備。因此.為了避免自己重蹈A猿猴的悲劇,業務員本身一定要學會如何在動中取靜,以免自滅。
若過於神經質,對某些事物過於敏感或執著的話,就會和A籠中的猿猴一樣,必死無疑。因此需要一些鬆弛神經的中和劑以調劑身心,業務員的情形亦同。
日前某夜,我在北京車站與某業務員不期而遇。他是位銷售業績良好,前途有為的年輕人。
我開玩笑地對他說:“真沒想到會在這地方碰到你!看起來好像不是公事嘛!這倒真是不便宜的娛樂!”
他則回答:“娛樂歸娛樂,我常常在工作之餘到各地調劑身心。依他所言,他每星期抽出時間到外地住一、二天,將工作完全拋開。盡情地享樂,住高級飯店,充分地休養。
在繁忙的工作當中想要有所成就的話,的確是需要一些娛樂來調劑身心並緩和緊張的情緒。如果無法使工作、娛樂並存的話,將來你的腸胃很可能會受到難以言喻的重傷。但是如何才能使動與靜保持均衡呢,這依各人的個性、體質、興趣而有所差異,所以很難在此判定標準。雖然如此,但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並盡情地享受娛樂。
因此,若是工作上一時有些不順暢之處,則要立即下定決心調整生活步調,設法動中取靜,以保身心永遠健康,去除這工作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及避免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