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3 / 3)

何曉萌的二姐趙曉芬,已經完全成了趙家的閨女。雖然她現在也在同一個縣城裏讀書,這邊卻很少走動。寒暑假的時候,即便是來了也是蜻蜓點水,完全是禮節性的探訪。老爸老媽也費盡了心機,試圖喚醒那一份失落的血脈親情,然而收效甚微。

有一次,為了活躍家庭氣氛,何曉萌在臥室裏跟二姐廝鬧,她故意用非常誇張的語氣煽情,“二姐耶,你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哦。你一回來,我們就過節了!看見沒?爸爸就差把冰箱給紅燒了,媽媽恨不得把自己的手指剁下來蒸給你吃哩!”

“是麼?有這麼誇張?姐姐又不是貪嘴的貓兒,就稀罕吃的?”趙曉芬笑得冷靜而節製。

不稀罕吃的?那二姐還稀罕什麼呢?當時,何曉萌真是聽得一頭霧水,現在才稍稍回味出二姐的弦外之音。

何曉萌打開那精致的盒蓋,把糖果撒得滿床都是,又一顆一顆往瓶子裏撿。真的,吃的欲望一點兒也沒有,但獨自占有的感覺依然那麼的快樂。

何曉萌真切地感覺到,這兩年,自己與弟弟已經越來越疏遠了。其實,她從心裏喜歡何曉峰,更希望能夠回到小時候那種親密無間。

何曉萌三年級的時候,弟弟剛滿歲,整天像小尾巴一樣粘著姐姐。何曉萌做作業了,他一定要搶過來畫兩筆;何曉萌看電視了,他一定要過去搶遙控器,要不就幹脆擺個“大”造型,嚴嚴實實地擋在電視機前,讓你哭笑不得。他肆意混鬧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想引起姐姐的關注,帶他一

起玩,而且要玩他感興趣的遊戲。

何曉萌一直認為,自己和弟弟的和諧關係,是讓老爸老媽的偏心眼兒給敗壞了的!無論什麼時候,姐弟倆一旦發生了爭執,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老爸老媽的嗬斥都是一邊倒,都是嚴厲地要求當姐姐的要學會謙讓。這讓何曉萌聽了反感至極!

(十)

放學的路上,何曉萌遠遠地看見弟弟和兩個小男孩走在一起。奇怪的是,弟弟的身上又是背著個沉甸甸的大書包。這種情況已經發現好幾次了,何曉萌覺得格外納悶。

弟弟回到家裏,何曉萌像影子一樣跟進了他的臥室。

“曉峰,姐姐問你一件事,剛才你怎麼背著個書包呀?還有一個是誰的呀?”何曉萌努力讓自己的語氣更柔和一些。

“姚飛的,是我的好朋友,他家就住在西邊。”何曉峰惶恐不安地望著三姐,不知道她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

“你為什麼要幫他背書包呀?”何曉萌決定要刨根問底。

“我們是好哥們,互相幫助嘛!”何曉峰回答的理直氣壯。

“那他為什麼不幫你背呢?都是你幫他背?”何曉萌覺得這裏麵一定大有玄機。

“你放心吧!姚飛對我真的很好。他、他經常給我糖吃。”為了增強說服力,何曉峰連忙拉開抽屜,把那本合不攏嘴的《小學時詞典》捧給姐姐察看,“你看!你看!這麼多糖紙,都是他給我的。”

“噢!原來是這樣,你是在賣苦力賺糖吃哩!”何曉萌覺得真是莫大的恥辱,她扯開嗓門吼叫,“瞧你這點兒出息兒,想吃糖你不會叫爸爸媽媽買呀?”

“我叫了!他們……他們從來不買。”何曉峰無比委屈地抽泣起來,“媽媽說,你有蟲牙,不能吃糖,他們也就不許我吃,說是怕把你的糖癮給釣出來……”

何曉萌一聽,滿心的愧疚真是翻江倒海,眼淚一路奔湧。

她連忙取來自己床頭的罐糖果,塞進弟弟的手裏,柔聲細語地勸慰,“都怨姐姐!是姐姐錯怪你了。弟弟哦,一定要記住姐姐的話,以後再也不要吃別人的糖了,更不能再替人家背書包了!想吃什麼糖就告訴姐姐,姐姐一定給你買!”

(十一)

放學的路上,何曉萌橫橫地用自行車攔住了牛晉的去路,“牛魔王,我的砂紙呢?”

“小魔仙,不會吧?這麼小肚雞腸?一句玩笑話記仇這麼久?”牛晉心中暗暗叫苦,他真是後悔自己不該招惹這個霸氣十足的“假小子”。

“哥們!別緊張嘛。我就是覺得你上次的建議很有道理,小刺蝟也應該糙一糙自己的嘴巴了!還有渾身的刺兒!”何曉萌粲然一笑,蹬著自行車像風兒一樣悄然遠去。

牛晉覺得眼前一亮,這個瘋丫頭眼裏少了那一絲冷傲,還真有點像魔仙小藍哩!

愛,給了我飛翔的翅膀

——“中國版的霍金”王菁的成長故事

有人稱他是“腦癱博士”。

有人稱他是“學術超男”。

有人說他是“中國版的霍金”。

而更多的朋友則喜歡親切地叫他“陽光大男孩”!

無論你怎麼稱呼,他的目光和笑容都像露珠一樣,純淨而透明。

他,就是王甦菁,在月日揭曉的由新華社發起的“中國網事感動”第一季度網絡人物評選中,他以第二名的得票數光榮入選,成為全國網民心中的一位草根英雄。

許多網民看了王甦菁的情況介紹都是讚歎不已!

一個連說話發音都不太清楚,雙腿不能直立,雙手不能持物,寫字和操縱鼠標全部依賴於左手的腦癱患者,怎麼能夠與“最有培養前途的博士生”畫上等號呢?

王甦菁的經曆,確實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在荊棘叢生的人生路上,風雨坎坷,百折不回,攻讀碩士、攻讀博士,他以超乎人們想象的執著與堅韌一路攀援。歲那年,他以自學的方式高分通過國家級高級程序員資格考試,成為國內年輕的工程師;年,他被全國總工會、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等五部門評為“全國職工自學成才者”;他還是“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候選人……年月,國際生物識別大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大會博士生論壇在全球範圍內邀請了位該領域最具培養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參會,王甦菁作為國內唯一的受邀者,參加了這次令人矚目的盛會。

麵對眾多好奇費解的目光,王甦菁飽含深情地說:是愛,給了我飛翔的翅膀!

王甦菁父親王洪黎和母親陳曉玲都在灌雲縣教育係統工作,王甦菁的外公外婆居住在淮安市。年月,為了迎接這個小生命的誕生,一家人幾經磋商,決定讓陳曉玲到淮安待產。然而人生無常禍福難測,陳曉玲滿懷期待地從醫護人員手裏接過新生兒時,同時也接過了一個令人顫栗的事實:新生兒因難產引起的“腦缺氧後遺症”成為一個腦癱兒。

命運的惡毒魔咒怎麼會偏偏降臨在這個無辜的新生兒的身上呢?一位醫生神色凝重地告訴王洪黎,“這個孩子可能有嚴重的後遺症,也許終身都有殘疾,甚至是完全的癡傻!”

一時間,親戚朋友憂慮忡忡,有人說,長痛不如短痛!可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啊!王洪黎和妻子陳曉玲毫不遲疑地作出了自己的選擇,“隻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們就要全力以

赴留住這個孩子!”

人生常常就是這樣,一句話的承諾,需要你用一生來付出!

王甦菁說:“我的童年,很多時間都是在四處奔波中度過的。”

從婦產科出院開始,陳曉玲夫婦倆就帶著王甦菁四處奔波,輾轉求醫。南京、上海、北京、山西……父親王洪黎和母親陳曉玲當時都是普通的小學教師,收入微薄,但是為了給孩子治病,即便是債台高築也決不放棄一線希望。隻要一聽到治療信息,一家三口就會立馬趕過去求醫問藥。

為了給王甦菁積攢治病的錢,陳曉玲和王洪黎盡可能地從自己的嘴裏省下每一分開支,家裏買一點葷菜兩人從不伸筷子,都是留給孩子增加營養。晚上,夫妻倆拉上窗簾替人家糊紙盒、縫電熱毯,常常一忙就到後半夜才睡覺。陳曉玲說:“那時候接點手工活貼補家用本來就不容易,還要防止人家說閑話,就跟地下工作者差不多!”

陳曉玲自豪地說:“縫一條電熱毯隻有一毛五分錢,可是我一夜就趕出來條,而且質量特別好,老板說我的業務比熟練工還要熟練。別人哪裏知道我的心思啊?當時我們家庭債務累累,好不容易找到一條財路,比做自家的事情還要用心,不敢有半點瑕疵哩。”

王甦菁說:“我的一生是從苦難開始的,苦澀難咽的藥片,是我兒時最多的零食,頭敷冰塊的記憶更是刻骨銘心。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的一路扶持、鼓舞和激勵,我還能不能走到今天。”

轉眼之間,王甦菁已經五歲了,可是他嘴不能說話,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拿東西。寸步難行的小甦菁看著小夥伴們四處奔跑嬉鬧滿眼羨慕,父母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有一次,陳曉玲陪著王甦菁看電視,王甦菁被《動物世界》裏那些小動物神奇的本領深深吸引——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重新生長出來;一條蚯蚓在中間切成兩段,它不但不會死去,反而能長成兩條完整的蚯蚓;再看那海星就更神奇了,你就是把它撕成幾塊拋入海中,每一碎塊會很快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從而長成幾個完整的新海星來。

“媽媽,我要是一個小海星該有多好啊,那樣我也許就能夠長出兩條健全的新腿來了,我就和小朋友們一樣,可以開開心心地四處奔跑了!”在王甦菁的眼裏,羨慕與惆悵重重交織。

陳曉玲把王甦菁緊緊地摟在自己的懷裏,滿懷信心地說,“孩子!隻要你不怕吃苦,小海星能夠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夠做到。爸爸媽媽時時刻刻都會陪著你,我們一起努力好不好?”

“好!甦菁不怕吃苦,媽媽,我一定要好好訓練,我一定要站起來!”小甦菁大聲地應答。

為了能夠幫助王甦菁進行持續性的康複訓練,陳曉玲和丈夫每天點多就起床,利用到上班之前這一段時間,扶著孩子一步一步艱難地挪動,春夏秋冬風雨無阻。王甦菁摔倒了,陳曉玲總是含著眼淚鼓勵他,忍著痛,繼續走,一直向前!

為了鍛煉王甦菁手指的靈活性,父親王洪黎還找來五顏六色的豆粒,還有玉米和圍棋子兒,他以極大的耐心趴在床

上陪兒子做遊戲,逗引小甦菁一個一個往小碗裏撿,常常一練就是一兩個小時。

在王甦菁五歲那年,陳曉玲又生下一個男孩王冬菁,為了給王甦菁更大的心靈空間和更多的關愛,陳曉玲早早就給王冬菁斷了奶,含淚把孩子寄養在爺爺奶奶家裏。

持之以恒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王甦菁可以扶著牆一點一點挪動了,說話雖然口齒不清楚,卻也能讓你大概聽懂了他的意思。年月,美國殘疾人基金會的位康複專家看到王甦菁時嘖嘖稱奇,都說即使在美國,也很少有腦癱患者恢複得這樣好。

陳曉玲夫婦倆沒有因此而滿足和稍稍懈怠,他們知道,王甦菁需要的不僅是體質上的康複,更需要心靈的滋潤和智力上的培養。陳曉玲夫婦倆自製了一套漢字卡片,一個一個不厭其煩地教王甦菁認、讀、拚、寫。腦癱使小甦菁右半身麻痹僵硬,身體很難平衡,坐在那兒身子會不由自主地搖晃。父親王洪黎苦思冥想做了一個小小的沙袋,係在王甦菁的右腿上先幫他穩住身體,然後才能靜下心來教他寫字。

由於王甦菁右手不受大腦指揮,左手也很僵拙,無法像常人那樣用手指握筆,他手中的鉛筆用力不勻,不是劃破紙張就是折斷筆芯。執著的小甦菁毫不氣餒,他日複一日反反複複地練習,終於闖過了握筆寫字這道關。

陳曉玲夫婦都是教師,他們心裏明白,小甦菁的身體狀況很糟糕,很容易留下自卑自閉的陰影,在康複訓練的同時,一定要讓孩子陽光起來,讓孩子的心靈強大起來。為此,夫妻倆鄭重約定,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許退縮,遇到再多的挫折也不在孩子麵前歎氣!倆人一定要齊心協力,給他信心,給他勇氣,給他前進的動力!

陳曉玲從報紙上剪輯許多自強不息的故事,有保爾柯察金和張海迪奮鬥史,有坐在輪椅上隻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傳奇經曆,有日本作家(天生就沒有雙手和雙腳)乙武洋匡的成長故事……陳曉玲聲情並茂地講,王甦菁津津有味地聽。陳曉玲從兒子那稚氣的眸子裏,看到了閃閃爍爍的亮光。

歲那年,小甦菁看到院子裏同齡的小朋友都背著書包上學了,事事要強的他向父母提出了請求,“我也要去上學!”

望著說話口齒不清、雙腿邁不開步子的兒子,陳曉玲和丈夫再三合計,最終決定還是滿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那執拗的目光給了陳曉玲莫大的勇氣,她來到灌雲縣實驗小學,流著淚水向校長懇求,讓這個聰明要強的孩子入學。校長聽了介紹很受感動,可是內心又頗有幾分擔心,就現場出了幾道題目考考他。小甦菁雖然口齒不清,但是幾道題目答得又快又準確,那隻小手動作雖然別別扭扭,可寫出的字一點也不比別的孩子差。看著眼前這個不幸卻很堅強的孩子,校長毅然決定破格錄取王甦菁。

王甦菁終於如願以償地上學了,可是許多困難卻也接踵而來。王甦菁在縣城實驗小學讀書,當時父母都還在下麵鄉鎮小學教書,小甦菁上學放學都需要母親接送。看著身材瘦弱的母親天天氣喘籲籲地背著自己,懂事的小甦菁心裏很是不安,在他的強烈要求下,母親求人焊了一輛三輪車,父親手把手地教他學習騎車。

對於一個四肢有三肢不聽使喚的孩子,要想駕馭三輪車真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王甦菁一次一次摔倒,又一次一次倔強地爬了起來,常常是身上的舊傷還沒有好又添了新傷,在父母的讚揚和激勵聲中,小甦菁硬是堅持了下來。

苦難,磨礪了小甦菁堅忍不拔,永不言敗的性格。

王甦菁說:“父母的微笑、賞識和鼓勵,對於我的成長非常重要!這是我戰勝苦難的力量源泉。”

歲那年,王甦菁去上海動手術。住院期間,王甦菁在電視裏第一次看到了神奇無比的電腦。那是一檔少兒節目,孩子們在用電腦繪畫。老天!那是一種多麼神奇的機器啊,隻需要動動鼠標,就能夠畫出色彩絢麗的圖畫。這對於因為肢體不便而禁錮了行動的王甦菁來說,真是充滿了誘惑。

小甦菁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發現的新大陸告訴了媽媽,“媽媽,我也要電腦!我也要學習畫畫!”

陳曉玲說,當時她還不知道電腦是什麼東西,以為頂多也就是一種新的學習用具罷了。她到南京路上的商場裏一打聽,真是嚇了一大跳。在年代中期,一台電腦兩三萬,對於月薪隻有一百多元的鄉村教師來說,那真是昂貴的奢侈品。更何況家裏為孩子看病的借債還沒有還哩!

“孩子,現在咱們家買不起,等錢攢夠了媽媽一定幫你買!”做母親的,萬般無奈,當時也隻能這樣許諾了。

陳曉玲說:“對孩子許下的諾言,我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

懂事的王甦菁從此再也不提買電腦的事,而是請媽媽買一些電腦方麵的書,一頁一頁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

王甦菁說:“記得是讀初三那年,父母和外婆傾其所有為我買了一台電腦,元錢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額。”

王甦菁自豪地說:“那是我們灌雲縣城家庭購買的第一台電腦,後來,我們家又是全縣第一家使用因特網的用戶!電腦,讓我的夢想有了翅膀!讓我有了和正常人競爭的工具。”

擁有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電腦,王甦菁琢磨起來真是如癡如醉。

陳曉玲說:“記不清有多少個清晨,推開門,看到的是兒子和衣躺在床上,手裏的書掉在床邊。有時候甚至是手裏握著鼠標趴在電腦桌上就睡著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王甦菁用短短一年時間,自學了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全部課程。

年,連雲港市舉辦第一次微機編程大賽,多名參賽選手多為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誰也沒有想到,王甦菁這位重度殘疾的“業餘選手”,卻成為名列三甲的一匹黑馬。

讀本科、讀碩士、讀博士,雨雪風霜馬不停蹄,王甦菁憑借拚命三郎堅韌與執著,辛勤耕耘,收獲了豐碩的成果。

在吉林大學讀博的王甦菁,在導師周春光教授的指導下,發表餘篇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了篇SCI(SCI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年創辦的引文數據庫)期刊文章。同時,他還擔任了個SCI期刊的審稿工作,他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王甦菁的導師周春光教授說,以王甦菁的學術能力看,“在國內青年裏是非常出色的。”盡管他的身體狀況不好,也做不了各類休閑運動,但王甦菁一直很樂觀。

現在,王甦菁雄心勃勃地衝刺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瞄準目標,王甦菁信心百倍,“我要用自己浸潤汗水和淚水的心靈之筆,將頂天立地的‘人’撰寫在遼闊的天地之間。”

王甦菁說:“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為我在用我的生命奮鬥!”

王甦菁說:“我不知道山有多高,但我知道山總會有頂,我的目標就是山頂!”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王甦菁感慨良多,王甦菁說:“在求學和求職的過程中,我經常碰壁,經常遭受冷嘲熱諷,但同時我也遇到了很多很多熱心人,給我鼓勵、信心和溫暖!我的爸爸媽媽是世上最有耐心最有愛心的父母!他們為我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我一定要更加努力,我要用最好的成績回報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