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入館授徒的資格(1 / 2)

香港是一個繁華璀璨的國際化大都市,著名的動感之都,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稱“紐倫港”,乃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享有“東方之珠”,“美食堂”和“購物堂”等美譽。

如此金融盛地,蘊含著的商機自然龐大到不可估計。

隻是你能想到的,去做的,別人也能想到以及在做,在很多人眼中,這是一個商業走勢已達明朗的年代。

所以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避涼附炎”,令熱門行業更熱,讓冷門行業更冷,忽略了物以稀為貴這不確定的因素。

但有些行業之所以冷,是因為不是想做就能做的,需要有深厚的底子才行,而冷門中的傳統武館就是其中之一。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忙於“搵錢”的香港人,對功夫的回憶主要存在於武俠電影中。

高質量的武俠電影上映,能讓武館的報名人數在電影火爆時增長,然而電影熱度過後,武館又一切如常。

油麻地----曾經是香港武館最多的地方,現在這裏商場店鋪林立,再沒有武館一條街的景象。

物競擇,適者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在香港,有些年輕人可能會選擇泰拳,跆拳道,因為上手較猛,能迅速看到效果。

而傳統武術則不然,需要循序漸進,穩紮穩打。

在香港有些傳統武館學功夫,一般一堂課的收費不到一堂普通的泰拳或者跆拳道課程平均價格的一半。

這種價格上的優惠,並沒有吸引到更多的學員,很多會醫術的拳師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依靠跌打生意。

雖然冷,倒下的不少,但因為熱愛,是國粹,肯定是後繼有人的。

香港服裝行業大亨,錦衣集團董事長薑潮的公子,剛回國不久的牛津大學高材生薑山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寸土寸金的油麻地買下了一塊地,整成了一個富有北京傳統氣息的四合院,所需器材買畢,就開始招聘拳師準備開張了。

薑山不差錢,他開武館純屬興趣,畢竟他的祖籍是廣東佛山,從耳濡目染的就是黃飛鴻等武術名家的傳奇故事。

要不是有個諾大的家業要繼承,被父親逼著去學商業管理,他早就上嵩山少林了。

既然是興趣,他自然不會矜持,怎麼高興怎麼來,對來應聘的拳師要求很高,有拳師資格證是首要的,還要在洪拳,詠春,太極等大熱傳統武術上有很深的造詣。

貪多嚼不爛,很多人吃透一兩種拳法就很亮眼了,但不符合薑山的條件。

而份高符合條件的,有真材實料的都有傲氣,不去自立門戶,幹嘛跑來寄人籬下呢?

在有些人眼中,我就算賣跌打膏藥,也不來讓你使喚。

由此,在武館中坐守了好幾的薑山,沒有招到一個令他滿意的拳師。

寧缺毋濫,在挑選人才上,他極具父親的毒辣眼光。

今日薑山趕了一個大早,坐在武館的演武室中,用手機翻看最近大熱的服裝樣式,家族事業和興趣兩不誤,百無聊賴的等待昨打電話是今前來麵試的應聘之人。

他不是想凡事都親力親為,而是沒招到懂行的人,還有就是沒見過豬跑,也是吃過豬肉的,麵試官這個擔當,上過武術培訓班,能撲騰幾招的薑山,目前是最合適的。

約定時間是早上九點,當時間走到八點五十九分時,薑山從自家公司裏隨便挖來的一個還處於實習期,用作武館前台接待的姑娘方馨帶著一個青年走了進來。

方馨清秀高挑,百看不厭,但此時薑山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青年身上,因為他知道這是自己在等的人。

青年身材高大,束著一頭與主流相駁顯不羈的長發,步伐穩健,寬鬆的休閑服被他硬生生的穿成了緊身衣,烘托出勻稱的肌肉線條,足見他極其注重力量的鍛煉,很有練家子的味道。

隻是武館教頭光有力量不行,薑山非常懷疑他武學造詣的深淺,因為他很年輕英俊,看起來不過二十出頭,比自己要得多。

但人不可貌相,是否如他在電話中所的真材實料,麵試過後就知道了。

看著走近迎接的老板,方馨雙手平攤,往青年處移了移,笑容可掬的介紹道:“薑總,這位就是昨和您預約好的喬隱,喬師傅”。

薑山微笑著點了點頭,伸出右手道:“喬師傅,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