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中的“D”是英文Dimension(線度、維)的開頭字母,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3D電影的原理來源於人的左右雙眼不同的視覺角度——左右眼睛看景物的影像各不相同。
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麵。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當畫麵投放於電影銀幕前,就會形成左、右“細微”的雙重影像。
特製的偏光眼鏡能將左、右“雙影”疊合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從而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麵,讓觀眾感受到景物撲麵而來、“身臨其境”的神奇幻覺。
3D立體電影的市場探索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是以恐怖片為主,比如《13號星期五》、《鬼哭神嚎3》、《大白鯊3D》,觀眾似乎更樂於接受立體感增強的恐怖氛圍。
不過,它的缺點是相當明顯,當時數碼技術沒有發展,一套攝影機有三四十斤重,到了數碼時代,3D攝影機已經不到10斤。在放映的時候,以前的膠片3D電影必須兩台放映機一起放,稍微一不同步電影就毀了。
這種3D電影不久即為市場所淡忘,電影人不再熱衷於技術舉步維艱的3D立體電影,所以在整個上世紀90年代,立體真人電影未曾有過任何大製作的出現。
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的時候,電影技術得到了飛躍式發展,很多技術都開始可以支撐3D的拍攝。
就在去年,也就是2007年,王尚就開始將部分注意力放到了3D技術研發領域。
王尚知道,在前時空成為世界票房之王、將3D熱潮推向全世界的《阿凡達》是從2007年就開始準備。王尚在這個時空,也早早就開始留意這部電影的信息。
幸好,王尚在這個時空並沒有看到任何關於《阿凡達》的消息(《阿凡達》在前時空於1995年被卡梅隆創作),想必是被蝴蝶效應給和諧掉了,當時的詹姆斯卡梅隆正在執導著另外一部電影。
不過,王尚還是有點警醒,3D技術應該差不多可以弄出來了,再不搞出來,這名頭就要被其他人給占了。
當時《阿凡達》之所以可以收獲如此之多的恐怖票房,有一部分原因是3D的噱頭。
這個時空的華夏還算比較給力,技術、工業水平雖然跟美國有一點差距,但並不是很遠。
從那時候開始(2007年),王尚就邀請了上百個專家組成一個3D研究團隊,對攝影機、放映機、音響設備、操作處理係統進行研發。
期間拆掉的各種國外領先技術的設備也多多達幾十架,耗費的資金更是高達十幾億。
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王尚為這個提供了關鍵性的技術。王尚通過腦中鏈接前時空的網絡,此時前時空開始將已經發展到了2020年,關於3D的技術也是飛速發展。很多的過期技術資料也開始被破解公布出來。不過這些過期的技術資料拿到了現在這個落後了十幾年的時空,足夠先進了。
在去年,當王尚發出了邀請,提出要研發3D技術的時候,所有被邀請專家都不禁被王尚的想法震驚到了。不過當王尚將一些資料給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變得欣喜若狂,如獲至寶,也開始順從的加入到了研發團隊中。
在外界,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研發團隊,但都不知道這個研發團隊到底是幹什麼的,一直神神秘秘,甚至幾乎所有天王影視公司的員工都不知道,也就隻有王尚還有畢翰總經理知道這事。
不過畢翰總經理目前還並不太重視這一塊,有時還在鬱悶公司除了特效投入之外,又多了一塊巨大的資金消耗黑洞。
如今剛剛到除夕,就傳來了這等喜訊,豈能不讓王尚欣喜若狂?
“好!太好了!”
第二天,王尚就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前往燕京的飛機,當天中午就來到了水木大學附近的一座大廈。研發總部就在這裏,王尚特地在這裏買下了3層樓,用做研究。隻見整3層被玻璃分割成為了一塊一塊,裏麵綠化植物琳琅滿目,一眼過去超級讚,讓人在工作之餘還能感受到那種大自然的氣息。
很快王尚就見到了研究團隊的負責人,水木大學的教授梁振宇,一個六十多歲的老研究者。隻見他帶著一個堪比啤酒瓶底的眼鏡,正在指揮著一個年輕的研究員調試著一台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