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一直像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
從風水堪輿的角度來看,村莊的所在地異常開闊,群山環繞之中,一馬平川,毫不局促,顯得異常大氣。整個村莊“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有天馬,北繞長溪”,村前,一條完整的龍脈迤邐而行;村後,鳳山雲騰霧繞,猶如十八隻金龜上水;村子的側麵,與徽州“汪公大帝”汪華的老家汪村相毗鄰,徐徐而來的登源河水,如白練飄逸,聚起萬山精氣。龍川一直有“十景”之說,它們是:龍台瀑布、鳳山春曉、中橋望月、山岱晚鍾、水浮石印、天馬南旋、美女分秀、仙洞呂居、金杯承露、龍壁醴泉。這樣的“十景”,果然是不同凡響。
當年選址於此的,是東晉時代的官宦胡焱。胡焱原籍山東,公元318年,領兵鎮守歙州。由於安民有功,被東晉成帝司馬衍賜以田宅。胡焱原先一直住在華陽鎮,一個偶然的機會,它曆遊了龍川。當胡焱置身這一片龍盤虎踞之地時,他簡直有點目瞪口呆,在這樣的山旮旯裏,還有這等風水寶地。胡焱立即向皇帝奏明,請求皇帝將這塊土地封賜給自己。在皇帝恩準之後,胡焱作出了舉家定居龍川的決定,並自稱為“龍川胡”。在漫長的歲月中,“龍川胡”一直興旺發達,在龍川繁衍生長並向周邊擴散,成為了徽州胡姓當中很重要的一支。
地靈方能人傑,胡宗憲,無疑是龍川曆史上的傑出人物。
胡宗憲是在龍川出生,也是在龍川長大的。可以說,他一直有著濃鬱的龍川情結。一直到27歲考中進士,胡宗憲才算是真正離開了家鄉,並且,在以後的歲月裏,胡宗憲一直與龍川有著緊密的聯係。龍川的胡氏宗祠,就是在胡宗憲手上大興土木重修的。除此之外,在胡氏宗祠的對麵,還建有那個稱為“奕世尚書坊”的牌坊。當年,胡宗憲可以說是八麵威風,他曾經位居浙江巡撫兼浙閩等七省總督,在率領俞大猷、戚繼光等將領平定倭寇之後,胡宗憲衣錦還鄉回到了龍川,在眾鄉鄰的一片讚譽聲中,胡宗憲開始重修建於宋代的胡氏宗祠。
從現在看,這個被稱為是“江南第一祠”的宗族祠堂既是宏大的,又是精致的;既是美麗的,又是有著意義的。當年處事小心謹慎的胡宗憲出麵建造這樣鋪張的祠堂,肯定是由於濃鬱的家鄉情結。當征戰多年的胡宗憲回到家鄉之後,受鄉情的感染,胡宗憲自然想著要為家鄉做點什麼。所以當家鄉的父老鄉親向他提及胡氏宗祠時,胡宗憲立即爽快地應允下來,作為胡姓子弟,對於家族宗祠的承建,當然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胡宗憲立馬行動起來了。作為一個七省總督,隻要他有積極的態度,資金自然不成問題了。不僅僅是胡姓徽商,其他江南富商也紛紛捐款。天才的設計加上嚴格的監工,一幢富有徽派特色的大祠堂很快拔地而起,巍然聳立在青山綠水之間。
當胡宗憲將胡氏宗祠運作得差不多時,他便躊躇滿誌地離開了龍川。不久,胡宗憲從浙江調赴京城,他的官越做越大,很快到了兵部尚書的位置,並且被皇帝冊封為太子少保,權傾一時。
但一切都是泰極否來。在專製製度之中,官員的升遷和命運就如同中彩票一樣布滿了不可知的因素。胡宗憲同樣也是如此。1563年春天,由於嚴嵩案的牽涉,胡宗憲差點身首異處。一番曲折之後,年過半百的胡宗憲被發配原籍績溪。當胡宗憲再一次踏上龍川土地時,已是不同於往日的情景了:當年的風光早已不再,此時的胡宗憲已然一介布衣。長年官場的爾虞我詐提心吊膽耗盡了他的心思,一旦鬆懈下來,胡宗憲感到整個身體都顯得精疲力竭。雖然有著失意的鬱悶,但置身家鄉的錦繡山水中,胡宗憲還是得到了不少安慰。每天早晨,胡宗憲總是早早地起來,然後在自家的小花園裏活動一番,上午,胡宗憲照例是要讀一會《資治通鑒》,現實如史,胡宗憲總想在這樣的閱讀中,尋找著對現實的啟迪。有時候胡宗憲也會讀一讀《論語》,這本書,他已讀過很多遍了,但每次讀,都會有新的心得。黃昏的時候,胡宗憲還會在登源河畔散散步,百鳥啁啾,晚霞如緞,這樣的情景讓胡宗憲覺得愜意放鬆。胡宗憲還算是一個隨和的人,有時候碰到鄉裏鄉親,胡宗憲會主動跟他們打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