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有益的“親子交流”“今天在幼兒園吃什麼了,有沒有吃飽?”“跑步時老師有沒有幫你脫外套?”“老師今天教什麼了,有沒有叫你回答問題?”“今天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呀!”“把今天教的兒歌背給媽媽聽聽!”……每天下午接孩子離園時,家長們關切的問題總是一個接一個,恨不得讓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細節都描述一遍,有人稱其為“親子交流”。
專家指出,“親子交流”看似隻是簡單平常的幾句話,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資深幼兒教師介紹,很多家長都願意利用接孩子離園的這段時間和孩子交流,這樣既能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又增加了雙方的溝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這種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應該提高自己的提問水平,多用啟發式提問,與孩子進行更廣泛的交流。
現在的很多家長往往更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什麼了,玩什麼了”,這些需要關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長可以多從孩子的感受、關心他人、獲取新知識等方麵進行問話,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高興嗎?”“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今天你們班陽陽來了嗎,他的感冒好了嗎?”“你教媽媽折小紙船,好不好?”“你今天幫老師整理圖書、收拾玩具了嗎?等。
同時,提問要具體,要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地,孩子會喜歡和家長交流在園生活。
回到家後,也可以再給孩子一次表現的機會,請孩子跟家裏人講一講,孩子又會得到一次鍛煉。
漸漸地,孩子的表達能力將會得到顯著提高。
亦師亦友新親子關係
年輕父母樂於放下身段,跟孩子平等地交往,與孩子共同成長。如此變化令如今的親子關係產生微妙的張力,父母在孩子麵前扮演的角色亦師、亦友、亦偶像。
新親子關係
朋友型
父母不介意對孩子說“對不起”;每天分享各自遇到的快樂事。
周末,媽媽跟兒子在家看書。
“棟棟,你看,這隻小熊多可愛!”還沒等兒子反應過來,媽媽又補充一句:“對不起,媽媽打擾你看書了。”
“沒關係,我等會就來看你的小熊。”兒子抬起頭,表示理解。
5分鍾後,媽媽看到兒子合上書本了,才把她剛才覺得好看的書遞給兒子,兩人笑成一團。
講述人:王豔間媒體從業員(兒子棟棟,5歲半)
之前看中央台的一個節目,我記得最深刻的,就是主持人在前半部分總結楊瀾的育兒心得:如何跟孩子相處?就是和孩子交朋友。短短一句話,卻引我感言甚多。
今年3月,我跟兒子做了一個“平等交易”,我們約定,每晚睡前15分鍾,大家都交換當日發生的開心事。開始時,都是由我先說,慢慢引導兒子告訴我他在幼兒園發生的事,後來,一到睡覺時間,他就主動傾訴起來。久而久之,我在平等的交談中,除了知道他每天發生的事,還知道了他的感受和想法。
試問,如果我不是跟兒子交朋友,他又怎麼會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如此詳細地告訴我呢?
師長型
父母繼續學習,不斷充實,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