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進階篇(二)(1 / 3)

51。超限效應與適度

超限效應現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俗語說,“好戲連演三遍令人生厭,好菜連吃三天令人煩”,就是對超限效應的生動寫照。雖然反複是增強效果的有力手段,但是機械重複卻容易導致相反效果。

父母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時,一定要避免冗長的說教,重複、噦嗦的語言。談話以開門見山、簡明扼要為好,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地發表長篇大論隻會誘發孩子產生叛逆心理。“有理不在聲高”,父母教育孩子聲音過高,也會使孩子產生對抗情緒。

當孩子犯了錯誤、有了缺點,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裏也嘀咕: “怎麼這麼煩?”孩子的心情就無法回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對孩子“犯一次錯,隻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產生厭煩心理、叛逆心理。孩子作業做錯了,不用以多抄寫幾遍來懲罰,這樣做隻會使超限效應發生作用,使孩子的錯誤越來越多。

52、情境叛世與教育時機

孩子在特定的時機和場合,都有不同的想法,處於不同的情感和情緒狀態,如果老師和

父母不顧孩子當時所處的情境而武斷教育他們,就會誘發孩子的情感障礙,使他們緊閉心扉,對教育引導采取排斥的態度。

誘發情境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情感往往有排斥認知的因素。當個體處於特定的情緒狀態時,由於不適當的場合,導致其可能接受本來不能接受的東西或拒絕接受本來可能接受的東西。

家庭教育中往往仃這樣的情況,有時父母的教育內容正確,方法也無不當,但孩子卻十分反感,對教育采取排斥態度。如孩子在看了一場精彩的足球賽後,手舞足蹈、興趣十足,父母突然打斷孩子,板著麵孔開始訓話。這時,孩子的濃厚興致如被澆了一盆冷水,反感油然而生,就對本可以接受的教育持拒斥態度。這種做法恰恰忽略了情景叛逆會帶來負麵影響。明白了這一點後,父母應改進教育方法,選對教育時機,才能避免產生情境叛逆。

教育孩子時不能衝動,而要留心體察孩子當時所處的情緒狀態。當孩子處於盛怒、焦慮、抑鬱、悲傷等情緒狀態時,苦口婆心的教育引導無疑不是時候,會導致孩子做出逆向反應,弄得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緊張,教育當然開展不了。

孩子急切想去參加某項很感興趣的活動時,或身體不適、心情欠佳時,父母不顧孩子當時的心情,硬要孩子去做些他不願做的事,也容易誘發情境叛逆。所以,教育的時機和手法最好能化為無形,在和孩子談話、遊戲時,巧妙地融入教育內容。

53、信度叛逆和許諾

信度叛逆是一一種常見的叛逆心理。其產生原因之一,是消極經驗的累積,造成對資訊源的懷疑、不信任,因而采取消極抵製態度。人們接受某種信號後本該采取積極態度,但由於以往消極經驗的累積,轉而持否定態度。此時此刻,就像《紅樓夢》裏麵說的“假作真時真亦假”了。,原因之二,是引導者本人的人格、態度,乃至儀表、語言等特征,使被引導者形成消極否定的心理定勢,從而懷疑引導資訊的可靠性,導致信度叛逆。、根據信度叛逆的道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為舉止與自己對孩子的宣傳教育不相符合,會造成孩子對家長的不信任態度。

為了防止孩子產生信度叛逆心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家長完善自身人格特征,言必信、行必果,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父母在向孩子傳播各種資訊時,要盡可能地做好事先的調查核實工作,尤其是在表揚、批評孩子時,倘若表揚、批評的內容多次失實,那麼,這樣的表揚、批評很可能誘發孩子的信度叛逆,引起和預期相反的效果,,

不少父母喜歡對孩子做j_}{種種承諾,誘使孩子用心學習。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父母輕率地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這樣的事隻要發生了一次,父母又沒有講清原因,孩子就會產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不再相信父母的教育。所以,年輕的父母,對孩子做承諾前。要多加注意,不要隨口許下完成不了的諾言。即使是曾經許諾的確實完成不了,也要對孩子講清楚,取得他的諒解。常常會遺忘的父母,不妨把許下的承諾記在教育日記上。

54。桃李不言的權威效應

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別人也容易相信其正確性,也就是“人微言輕,人貴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