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親親、抱抱、摸摸、看看
2歲的藍兒已經很喜歡幼兒園的生活了,他喜歡園裏的小朋友,喜歡溫柔美麗的老師,幼兒園裏總是能聽到他銀鈴般的笑聲。但是,有一天,爸爸把藍兒送到幼兒園剛剛離開,藍兒卻變得不開心了,他抱著玩具悶悶不樂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聲不吭,一副傷心的模樣。
老師把藍兒的奇怪表現告訴了媽媽,媽媽也摸不著頭緒,隻好謝謝老師,把藍兒帶回了家。一路上,藍兒不停地喃喃自語“爸爸,親親”,弄得媽媽莫名其妙。
以前回到家裏,藍兒總是抱著爸爸又跳又蹦,“爸爸,爸爸”地親熱得很。今天卻很奇怪,見了爸爸,藍兒看了看就躲到一邊去了。媽媽覺得奇怪,這孩子一路上不是還在不停地喊爸爸親親嗎?怎麼一回到家就反而不理睬了呢?
原來,早上送兒子到幼兒園的時候,因為遲到了一點,爸爸忘記完成一個一貫的程式——親兒子一下,所以藍兒一天都在生爸爸的氣呢!媽媽一來藍兒就告了爸爸一狀,可惜媽媽也是後來才明白這一點。
國外的觸摸心理實驗證實,缺乏父母身體觸摸的兒童,長大以後普遍缺乏溫情和體貼,而且往往不自信,自我評價很低,難以向人傳達快樂的情緒。
為了避免孩子以後的種種煩惱,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更好地傳達父母對孩子的愛,我們要常做的是,通過以下的身體語言與孩子溝通:
親親——不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地例行公事,而是深情地、甜美地吻孩子的臉蛋。
抱抱——把柔軟的寶貝整個摟進懷裏,讓他體會到你是多麼的愛他。
摸摸——愛憐地撫摸孩子柔軟的頭發和光潔的額頭,讓孩子感覺到你的體溫。
看看——和他談話的時候,身體要蹲下來,即使是斥責時也要如此。讓眼睛平行注視著他的眼睛,四目相對,不要顯得居高臨下,要表現出你的關注。
2、愛與不愛的關係
曾經在雪梨的一家婦產科醫院看見這樣一幕:一對夫妻到這裏來做第二胎的產前檢查。妻子進診室見醫生,丈夫帶著2歲的女兒在外麵的大廳裏等,過了一會兒,女兒鬧著說要喝水,於是那位父親便在身邊的自動販賣機上順手取了一個紙杯,走進化妝室接了一杯自來水——澳洲的自來水純度很高——遞給孩子。看這位父親的衣著顯然是白領階層,並非是消費不起。
這種“不愛”孩子的現象在澳洲並不是個別現象,每當給孩子注射防疫針,社區兒童保健站裏便排成長隊。人那麼多,時間也不短,常常看到家長把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子放在地毯上,任由他們在那裏打滾,即使孩子哭喊也隻是隨便安慰幾句,絕對看不到孩子一哭就抱起來,又逗又哄的。
其實,做爸爸媽媽的,有幾個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但有時候不愛就是愛,心硬一點是為了孩子更勇敢更頑強。孩子們遲早都要離開父母自己去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那個時候麵對挫折惶惑無助,還不如讓他們從小就跌跌撞撞,磨煉出勇敢麵對人生的能力和本領。
孩子還小時,給他們深根;等他們長大了,給他們翅膀。
——印度諺語
3、善待所有人
這是一個孩子們喜歡聽的童話故事。
一個小女孩走過一片草地,看見一隻美麗的蝴蝶被荊棘弄傷了,躺在樹枝上奄奄一息,再也飛不起來了,小女孩小心翼翼地為蝴蝶拔掉刺,讓它飛回大自然。後來蝴蝶為了報恩,化作一位美麗的仙女,向小女孩說:“因為你很仁慈,還因為你救了我的命,所以請你許個願吧,我一定會幫你實現它。”小女孩想了一會兒說:“我希望我能夠得到快樂!”於是美麗的仙女彎下腰,在小女孩的耳邊悄悄細語了一番,然後就飛走了,消失在美麗的花叢中。
後來,小女孩果真快快樂樂地度過了她的一生。當她年老的時候,鄰居們要求她說,“請您告訴我們吧,仙女到底說了些什麼呢?”她隻是笑著對大家說:“仙女告訴我說,我周圍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小動物,都需要我的關懷。”
《聖經》上說,有個人招待了一群客人,等客人離開以後,才發現他們原來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從此,做父母的就教導孩子們說,碰到衣衫破爛或長相醜陋的人,千萬不要怠慢,而且要盡力幫助他,因為他可能是上帝派來的使者。推而廣之,與人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爸爸媽媽應該從小就有意培養孩子的善念。
4、突破陳規的創造力
兩歲半的兒子走上前來,向我報告幼兒園裏的新聞,說他又學會了新東西,想讓我看一看。他打開壁櫥,拿出一把他那個年齡不該拿的水果刀,又從冰箱裏取出一個蘋果,對我說:“爸爸。我要讓你看看蘋果裏頭到底藏著什麼東西。”
“我知道蘋果裏麵是什麼。”我對兒子說。
“可是,我想切給你看看。”兒子一邊說,一邊把蘋果切成了兩半——切錯了。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切法應該從蘋果柄向下切到底部。而他呢?卻是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然後,兒子把切好的蘋果拿到我麵前,“爸爸,看呢,裏麵有顆星星呢。”
真的,從橫切麵看,蘋果核果然是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的形狀。我一生不知道吃過多少蘋果,總是按照正確的方法把它一切兩半,卻從來沒有疑心過裏麵還有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圖案!於是,在那一天,我孩子把這個秘密帶回家來,徹底改變了我冥頑不化的看法。
如果——
嬰孩時代是我媽媽說……我爸爸說……
進了小學以後是老師說……
到了初中以後是同學說……
上了高中以後是書上說……
上了大學以後是教授說……
那麼——進入社會以後,麵臨各種具體困難的時候—一聽誰說呢?
記住,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切蘋果,也許是一個新的創造的開始!
5、為什麼中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