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的去向要視留學生的目的而定——公派留學並且將來想成為教授的,英國是最佳選擇;想學業有成外加移民的,自然是去美國,澳洲,加拿大;想以留學的名義打工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彙給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的,日本是首選;對於想趁著青春年少遊山玩水,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些甜蜜回憶,再順便鍍層金的中國“遊學生”們,風光秀麗的馬來西亞實在是個不錯的地方。
在吉隆坡國際機場乘出租車,不過十五分鍾你就會來到馬來西亞最大的私立學院——如來學院。別誤會,這不是一間佛學院。如來,在馬來文中是“有價值”的意思,也許在“隱士”們的眼光中,這間學院確實是個好地方:整間學院遠離城市,建在山間的一塊平地上。北麵緊挨著一排矮矮的山峰。滿山是墨綠的油棕樹,微風吹來,像是一排巨浪,隨時會把整個學院卷在裏麵。緊挨著山腳的是幾棟學生宿舍樓,被宿舍樓圍在裏麵的教學樓和食堂用長廊連接,既能遮風擋雨又體現了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不可分割性。三層辦公樓建在教學樓的前麵,象一個平放著的大火柴盒。辦公樓的東麵有個足球場大的小山坳,山坳的底部是個人工湖——稱之為湖,其實是一個大一點的水塘,形狀象一個縱剖開來的葫蘆。湖邊環繞著甬路,還有一座供人們避雨的涼亭。從遠處看去,這山坳象個盛著水的橢圓形飯碗。學院的南麵和西麵是籃球場和停車場。出了校門便是一望無際的平原,象是一塊綠色的大地毯,上麵零散地撒著些村莊,公路。遠處連綿不絕的山峰就是這塊地毯上的褶皺,此起彼伏。在飛機上鳥瞰,占地一百零五英畝學院就象是插在綠色的大盆景中的小模型。初到這裏,你會詫異人們怎麼會在這片最適合建寺院的土地上蓋起了學院。
學院的年齡還不到兩周歲。然而校長和校董事會的成員們都是教育界裏最精明的商人。他們知道一個學院僅僅有寺院般的景色是不夠的,因為青年們到這裏來是求一張社會的通行證,而不是要修煉成仙。在他們的積極運動下,學院和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的大學建立了學術聯係,使當地的學生在本院就可以攻讀外國文憑。這對當時被東南亞經濟危機砸得頭破血流的馬來西亞人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拿同樣的文憑,卻能省下不少錢。學院的董事長是個戰略家,在攻打本國教育市場的同時不忘兼顧國際教育市場。他雖然並不確切地知道中國每年到底有多少考不上大學,父母望子成龍幾乎要發瘋,家裏有點錢,每天閑得發慌的有誌青年。但是他知道中國的人口就是對學校的市場保證。他還知道“出國留學”這四個字在中國的時髦程度。如果他們有出國的想法,為什麼不來個互惠互利呢?都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實際上誰占領中國的市場,二十一世紀就是誰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