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生二回熟,這區長第二回下旮旯胡同就不同了,單人隻身找胡同裏的大伯大媽們聊家常,吃喝拉撒油鹽醬醋婦姑碰磕之類的第一手材料掌握了不少。一天,這區長到一位年輕作家家裏,不由為作家書房、臥房、夥房集於一房而慨歎。他見作家的小保姆眼淚汪汪的,便問出了什麼傷心事。原來作家一家4人(含小保姆)同居鬥室一間,每逢夜深人闌,作家夫婦過夫妻生活,小保姆眼睜睜看這光景萬般千樣,隻好常服安眠藥入睡,久而久之,藥力產生副作用。那次服藥過多,眠之不醒,起來後嘔吐不已。未婚姑娘嘔吐,頓時流言四起,搞得作家夫婦不和,小保姆也終日流淚。區長擊節浩歎:這就是胡同裏作家的生活!胡同裏的人家幾戶共用一個水龍頭,十幾戶共有一個小庭院,一條羊腸過道,這戶炒辣椒,那一戶咳嗽,房子長期失修,每逢下雨,可謂“上麵澆著,下麵泡著”。這一切區長早已深深記在心裏。
就這樣,胡同牽係區長,區長常泡著胡同,與旮旯胡同結下不解之緣。那區長呢,自然也結交了胡同裏的男女老幼。區裏開危房改造暨小區規劃會議,區長宣布不在會議室開,都去旮旯胡同開現場會,看看那裏的居民住些什麼。當看到破舊陋屋時,與會者感慨不已。區長登高疾呼:這就是我們主人所居住的地方!如果我們還繼續讓百姓居住在這裏,就不配做人民的公仆!他正式宣布:拆除旮旯胡同,興建現代化小區!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區長下胡同管胡同的事深深感動著我。“群眾冷暖心中裝,百姓樂居心始安”,咱們城裏鄉間多一些更多一些這樣的縣長、區長、鎮長或別的“長”,那該多好!怕就怕自個兒居廟堂之高,出有車食有魚,全不理你百姓痛癢冷暖這個茬。
《四川統一戰線》,1995,第6期
說“見”道“聞”
人生下來便有一雙肉眼,見與聞可以說是人類接受信息、認識世界的兩種最重要的途徑。
然而人類往往有這麼一種怪現象:聞而不見,即雖聞而不想見。如舊時公子哥兒呀貪官汙吏呀,隻顧聲色犬馬紙醉金迷,對黎民百姓的疾苦不屑一顧。另一種是聞而想見卻不得見。如古時皇帝巡幸民間,地方官吏誠惶誠恐,早將城門街道裝飾一新,張燈結彩,鶉衣百結的黎民乞丐也盡然趕出城外,皇帝老兒看到的盡是歌舞升平士女繁富安闊尊榮,不免心花怒放龍顏大喜。這類國民性一直沿襲到當代,表現突出的莫過於“大躍進”時“畝產一萬斤”。下級的做法是將收割的禾稻捆好,然後直豎於田中,密密匝匝,往上麵擲石頭而石頭不下掉。上級看罷連連點頭叫好。還有攝影機下的生產隊長,帶頭挑著一擔擔山滿山滿的穀子送入糧所,而籮筐裏盛的盡是些穀糠什麼的。如此這般,上頭所“聞”所“見”到的,到了下麵總是看不見。如今一些要員下基層,原本要“訪貧問苦”,誰知卻被弄成了“訪富問甜”,看到的沒有丁點兒窮山惡水潰爛紅腫而盡是豔若桃花、美景良辰——有什麼法子,下麵不讓你見哪!要員下去,無非是了解實情,調查研究,知人民之疾苦,聽百姓之心聲。換言之就是要“見”其所“聞”,然而下去就是“聞”而不“見”,或看到的都是表麵文章,假象百出而不自知。
察實情,知民心,“聞”之而必“見”,調查研究,尋找對策,自古以來是治國理政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西漢將軍趙充國,抵禦匈奴,戰功顯赫。年屆80,仍然統帥三軍仗仗打勝。皇帝問他為什麼能料敵如神,百戰百勝,他答道:我並沒有什麼良謀奇策,不過我辦事都必遵循這麼一條原則:“百聞而不如一見。”大小敵情,務必親自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聞”之必“見”,務實求真。調查研究這一基本功可謂做到了家。
當“做上頭的”確立了“百聞不如一見”、“有聞必見”的觀念,下基層都能像趙充國那樣“必見”、“能見”所聞的,下級能老老實實讓上級見到所“聞”的,中國的事情就好辦了,這是大真話。
《雜文報》,1994.10.28
勸農官·興農官
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曆來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古訓國策。孔老夫子把治國理政三大要道歸納為“足食、足兵、民信之”,而“足食”則更為三要道之首。
中國曆來是農業大國,曆史上大凡開明的官吏都重視農業,與農夫稼穡打交道。遠古傳說中的“神農氏”為國人所推崇、敬重,其道理不外乎勸農、教農、興農,給社會帶來進步,給百姓帶來溫飽和福祉。西門豹、李冰美名留青史,他們勸農、興農功不可沒。晁錯上書《論貴粟疏》,論證農業的重要性,提出勸農務本,獎勵糧食生產,經文景兩朝推行,農事興盛,農戶殷富。漢宣帝時,渤海郡連年災荒,兵匪盜賊蜂起。後來龔遂出任太守,勸農、興農、治荒,規定農民要“賣劍買牛,賣刀買犢”,須種田、種菜、種樹、養豬牛、養三鳥。於是,農興災消,匪盜平息,百姓安居樂業。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專門設立“司農司”,編印農書,推廣農業技術。他規定,凡考核地方官,其中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把農業生產搞得好不好。還每年派出大批“勸農官”去督促、指導農業生產。元代傑出的農學家王禎,當縣官十載,放下架子,下鄉給百姓傳授新技術、新農具。他孜孜不倦,潛心研究農學,花了七年功夫著成我國農業科學史上偉大的著作《農書》,對全麵介紹、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做出不朽貢獻。王禎與曆史上的神農氏、西門豹、李冰、晁錯、龔遂、忽必烈等人士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出色的“勸農官”、“興農官”。百姓們遇上這樣的官吏,算是交上了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