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蔣子丹

在海南的雜文作家中,符江算得上是頗為活躍的一位,從他1992年發起創辦海南雜文學會,以及十幾年來堅持不輟的筆耕,並榮獲《人民日報》“金台雜文獎”的業績中,可以得到充分證明。

雜文是一種深得中國文化傳統之道,又跟現實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學形式,寫雜文的難處顯而易見。首先它的篇幅短小,少則幾百字,多也不過千餘,往往要求作者惜墨如金,容不得摻水與空談;第二,篇幅小卻不可內容單薄,故需要以小見大,小題大做,作者聯想生發由此及彼的議論能力,在方寸之間已經得到檢驗;第三,作為以議論為主的文體,它要求作者在理性的思辯的基礎上,旁征博引,閑筆妙用,達到一種亦莊亦諧的效果;第四,涉獵廣泛與真知灼見相得益彰,擯棄人雲亦雲的老生常談,往往是對優秀雜文作品並不苛刻的要求。諸如此類的總結,寫在紙上不過百十來字,可是動起手來就大不容易。符江自人了雜文的行當,一直在朝著這些標準努力,而且一天天朝著這些標準靠近,實在難能可貴。

在符江這本文集裏,不難看出作者的生活態度是積極人世和昂揚熱誠的,不然他就不可能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那麼廣泛的領域,凡國策政理、黨風民意、文壇商海、廟堂江湖、達官百姓,隻要心有所感,定然筆有所載,其文章自然也形成了一組風起雲湧的時代生活之多方位記錄和素描。一個作者的作品,尤其雜文這種直截了當指向人心世事的作品,與其說是客觀世界的鏡子,不如說是主觀世界的寫照,一經開言,作者的精神風貌已躍然紙上。符江關注民生的熱情,思考社會的沉重,以及對國家社稷懷抱的真誠期待,都在他這本書的字裏行間一一顯現。自從五四以來特別是魯迅先生之後,雜文作品“匕首與投槍”的形象已經確立,對世間醜惡毫不寬恕的鞭撻,犀利潑辣的諷刺,是它最為重要的手段和最為鮮明的特征,符江並沒有忘記這一點,沒有把文章寫成阿諛奉承的好人好事大全,或者隔靴搔癢和稀泥的溫吞水,他的鋒芒所指從不回避問題的實質,於是也就使這本書獲得了它應有的分量和價值。

迄今為止,符江出版的雜文作品集已經有三四本之多,但他寫作雜文的興趣與勤奮並未因此而衰減,他曾用宋代大家朱熹的兩句詩來形容自己在雜文中得到的樂趣:“雜文樂趣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人為事的樂趣是最難求得的,有了為事的樂趣,動手之前所為之事已經成功了一半,要是再加上勤奮努力,更大的成功豈不已遙遙在望?這也是我們對符江的期望與祝願。

2002年7月於海口

(作者係著名作家、海南省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