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太陽猶如一顆大火球,熊熊燃燒著,它不斷地向大地傾瀉著過量的光與熱。整個大地似乎要燃燒起來了,變得火辣辣的——
既然最大的資金問題解決了,各地的學堂也在這個炎炎夏日熱後朝地破土動工了。當然擺在張帆麵前還有兩個要解決的麻煩,一個是教材,一個是師資力量。
想要普及識字率光有學校可不行,必須有教材給學生看,有老師教他們。關於授課的老師,張帆是這麼打算的,采取征辟和自主培養選拔相結合的方式:
一方麵向所有民間大儒發出邀請,請他們出山來教授學生;當然這樣教師數量仍然有很大缺口,所以他打算主要就是從每屆科舉考試的落選者中擇優錄取。
畢竟錄取名額有限,張帆也不可能把每個來參加科考的舉子都錄取。不過即使是落榜生,既然敢來參加科舉考試,估計起碼還是有幾把刷子,別是其中的佼佼者,那怕是平均值以上的人,至少給孩童發蒙,教人讀書識字應該問題不大。
張帆決定聘請他們去各個地方的學堂當夫子,給他們提供食宿,保證其衣食無憂,讓他們一邊教書一邊深造,也不耽誤他們在下一次科舉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這對很多出身一般的舉子來也不失為一條好出路……
師資力量看起來比較好解決,不過教材就沒這麼簡單了。
按道理來這對於來自後世的張帆來應該不是問題,不論是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還是進階版的《弟子規》、《幼學瓊林》、《增廣賢文》……或者更高級的“四書五經”,哪些被士族門閥視為傳家寶的珍貴書籍,張帆要多少有多少,甚至更珍稀的也能弄來……
可這裏有一個問題,一本兩本根本沒什麼意義。別整個大漢十三州,單揚州一地,哪怕每本隻印刷十萬冊,那需要的課本至少也得百萬起步,這樣仍然有很大的缺口,並不能保證每個學生人手一本……
如果是一本兩本,張帆還可以選擇用金豆從係統兌換,可是上百萬冊的數目實在是兌換不起,長年累月的還不是要把他拖累死啊!再這也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老老實實爬科技樹——改進造紙術和發明活字印刷術吧!
造紙術已經被蔡倫在幾十年前改進過一次,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蔡侯紙”。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但是原材料成本較高,難以全麵推廣。
張帆來到造紙工坊親自觀看了造紙的經過,大致可以分為四步: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幹燥,即把濕紙曬幹或晾幹,揭下就成為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