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特殊類型腦梗死(1 / 3)

第一節複發性腦梗死

一、概述

複發性腦梗死指發生二次以上的腦梗死,頭顱CT可發現二處以上的病灶或新舊病灶同時存在。其發病的病理基礎主要為動脈硬化,其次為心源性或動脈源性腦栓塞。

複發性腦梗死占腦梗死總數的11~13.8%。好發年齡為60~79歲,60歲以上者占65.7%。1年內複發45.7%,2年內複發率達50%,5年內為80%,16年內幾乎全部複發。

複發性腦梗死以同側者居多,約占60%,對側者占25%,雙側者占15%。複發性梗死易發生於同側、同支血管,與血管壁破壞,局部代償功能差有關。

複發性腦梗死與原發性腦梗死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礎。與高血壓、高脂血症、心髒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有關。發生機製或同為血栓形成及栓子脫落,也可首發為栓塞,複發為血栓形成。

起病形式腦血栓形成往往在安靜、睡眠狀態時發病,起病及進展緩慢。腦栓塞多在激動、用力時發生,起病急驟,且往往為多發梗死。

呂豔青等(1999年)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陳舊性腦梗死患者血中纖溶蛋白肽、凝血酶及抗凝血酶複合物、二聚體明顯高於正常組。說明陳舊性梗死患者體內存在著凝血激活及纖維蛋白形成,使梗死易於複發。

二、臨床表現

複發性腦梗死表現基本同原發性腦梗死,與之相比有如下特點:

意識障礙多見複發性梗死意識障礙者占22,9%~54.3%,多伴頭痛、嘔吐等表現。肢體癱瘓重,範圍廣複發性梗死可以表現為原有的肢體癱瘓程度加重,或出現新的肢體癱瘓,反複發生的梗死可表現為偏癱、三癱或四肢癱。

多次的複發,使腦損害愈來愈廣泛,由於累積損害,逐漸出現腦萎縮、腔隙腦。表現為智能受損,癡呆(血管病性癡呆、情感障礙,強哭強笑,記憶障礙,進食嗆咳(假性球麻痹)、語言障礙。病情可隨每一次的複發呈階梯型惡化,並有波動性,最終可導致多發梗死性癡呆。

每次發作大多有明確的誘因、前驅症狀及神經功能障礙。

部分複發性腦梗死,首次發病過程不明,或症狀輕微“自愈”,未進行係統檢查,腦梗死再次發生後CT顯示原有陳舊性的梗死灶。

三、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有腦梗死病史,大多在60歲以上。

大多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史。

有局灶神經功能障礙表現或原有症狀加重,失語、運動及感覺障礙等,無頭痛、嘔吐等顱內高壓症狀。

頭顱CT或MRI可表現為新舊病灶並存或原有梗死灶的擴大,也可發現與臨床表現基本一致的新的梗死灶。

鑒別診斷:

複發性梗死應與腦出血、腦腫瘤鑒別,腦出血多有急性的顱內高壓表現,頭痛、嘔吐,而腦腫瘤則為緩進性的顱內高壓症狀,與前者比較複發性梗死起病緩慢,與後者比較則發病較急,臨床鑒別困難者可行頭顱CT、MRI或腦血管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

複發性質是栓塞抑或血栓形成應進行鑒別。栓塞多有心髒病史或頸動脈搏動不對稱等,發病急驟,進展快,激動時發病等特點,腦血栓形成則起病慢,安靜或睡眠狀態下起病,起病後1~3天內逐漸發展至高峰。

四、預後及預防

(一)預後

複發性梗死預後差,死亡率及致殘率均高,據文獻報道一組19例複發性梗死中5例死亡,死亡率26.3%,12例留有不同程度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其中2例呈植物生存狀態。複發次數越多,致殘率及死亡率也隨之升高。

(二)預防

取決於基礎病因的治療,如高血壓及高血脂的控製、治療心髒病及心律失常等。血管狹窄者可行內膜剝離術或血管成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