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國家的禮法教令為“象法”,用來懸掛象法的載體就是“象魏”。由於這是先秦時代特有的建築形式,所以後人對其具體形態契敷五教圖存有爭議。一般解釋,象魏是古代天子和宮門外的一對台觀式建築物,因其台高魏(巍)然,故名“象魏”又因其左右各一,中間闕(缺)然為道,故亦名“魏闕”。隨著曆史發展和建築式樣的變異,“象魏”或“魏闕”都成了朝廷及宮門的代名詞,惟有其用來懸示國家教令的功能,一直貫穿於封建社會的始終。
中國遠在上古時代就形成了通過推行教化來調節人際關係、改善社會風俗的傳統。帝舜為天下共主時,一方麵任皋陶為士,製定五刑以懲治邪惡一方麵又任契為司徒,負責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種教化,此即中國教化史上有名的“契敷五教”的典故。契的工作比皋陶更有成效,“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後人傳為美談。契是怎樣開展他的教化工作的呢?相傳他先將五種倫常之教的要義懸掛在象魏上,讓民眾都來觀看,然後親自逐條解說,使之深入人心並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準則。《契敷五教圖》就是這一傳說的寫照。
周朝擁有天下後,象魏懸教的古法被發展完善成一整套製度。當時的社會行政結構是五在宮門懸示國家教令貫穿封建社會始終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黨等級別都有國家任命的官員,族、閭等級別為基層組織,派定教化職掌人如族師、閭胥等。據《周禮》記述,此時的象魏懸教之法與社會行政結構互相複合,成為自上而下層層實施的係統工程。
每逢正月初一,由太宰(即大司徒)“布治於邦國都鄙,乃懸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意為將全年的禮法教學綱要向王畿外的邦國(即諸侯)和王畿內的都鄙作統一發布,發布形式就是把它抄成條文,懸掛在象魏上。《萬夫觀政圖》,正是國民陸續來到宮門前準備觀看“象法”的情景。象法內容分十二類(“十有二教”),一為祭禮教育,使民知敬二為陽禮,即鄉射飲酒禮教育,使民知讓三為陰禮,即婚禮教育,使民知親四為樂禮教育,使民知和五為儀式教育,使民安分六為傳統教育,使民守業七為法製教育,使民遵紀八為安全教育,使民不怠九為製度教育,使民知足十為職業教育,使民自立十一為榮譽教育,使民修德十二為獎優教育,使民建功。此外,又有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等七種倫理教育,統稱“七教,與十二教亦互通也”。
按規定,這套教學綱要在象魏上懸掛十天後就要收存歸檔。在此期限內,一方麵由司徒派員手搖木鐸穿街走巷,通知王城內的國民都去宮門前觀看另一方麵,各邦國有司和王畿所屬官員也須及時來此抄錄一份,回去後逐級傳達落實,其情形差似王城,如鄉大夫召集所轄黨正照本宣科,黨正又向各自所屬的族師、閭胥布置一遍。最終負責實施的是族師、閭胥這些處在最基層的人員。實施的辦法,有專題宣講、組織活動或因時製宜等多種,如每月初一集合民眾做專題宣講,如根據有關規定舉辦祭祀、鄉射等活動,如利用社區內的婚喪事務開展教育,等等。對其教學進度和學果的監督檢查,也是分級進行,黨正對所屬每季度檢查一次,鄉大夫對所屬每年檢查一次。《史記·周本紀》稱周朝初年,天下安寧,民不犯法,四十多年間沒有動過刑罰,可見其努力推行民眾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