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著重對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浙江的經濟效應進行分析。主要是在分析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技術外溢效應及其綜合影響效應,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出口效應、產業結構效應和就業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
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浙江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浙江省FDI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發展概況
近年來,外資企業紛紛進駐浙江,同時浙江的民營企業也迅速崛起。在本部分,筆者將結合2006年浙江省基本統計數據對浙江省FDI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做一初步分析。
表7·12006年限額以上FDI企業與民營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比較
項目FDI企業合計港澳台商
投資企業外商
投資企業民營企業
企業單位數(個)77403685405528715
工業生產總值(億元)7601.053254.05434710592.06
工業增加值(億元)1478.89674.18804.712151.30
產品銷售率(%)97.7696.9698.3697.17
流動資金周轉次數(次)2.161.962.332.22
每百元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元)7.438.346.777.37
本年應交增值稅金(億元)163.1681.1682.2273.58
勞動生產率(元/人)78178746468140562002
出口創彙額(億美元)379.52--345.95資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
從總量上看,浙江民營經濟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外資經濟。2006年,浙江省FDI企業單位數為7740個,民營企業單位數為28715個,超過FDI企業的2倍之多。從工業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看,2006年,浙江省FDI企業工業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分別為7601.05億元和1478.89億元,而同期民營企業分別為10592.06億元和2151.30億元,兩者均超過FDI企業。
從出口創彙能力看,2006年,浙江FDI企業出口創彙達379.52億美元,同期民營企業出口創彙345.95億美元,稍弱於FDI企業。這種現象可能與政府對外資企業的政策導向有關,也可能與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的戰略動機以及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麵經驗和能力差異有關。
從經營效率上看,民營企業的產品銷售率(97.17%)、流動資金周轉的次數(2.22次)、每百元銷售收入實現利稅(7.37元),三個指標均介於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之間。然而,如果將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即FDI企業)考察,可以發現民營企業的產品產銷率略低於FDI企業(97.76%),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略高於FDI企業(2.16次),每百元銷售實現利稅略低於FDI企業(7.43元)。上述分析初步表明民營企業與FDI企業在經營效率上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從勞動生產率上看,民營企業為62002元/人,小於港澳台商投資企業(74646元/人)及外商投資企業(81405元/人)。這在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民營企業與FDI企業可能在人力資源水平、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等方麵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也為FDI企業向民營企業進行技術外溢創造了可能。
再者,從發展勢頭來說,2000—2006年,浙江民營企業企業數目和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均高於FDI企業,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民營企業在總量上的絕對優勢越來越明顯(見圖7·1、7·2)。
圖7·12000—2006年民營企業與FDI企業工業生產總值比較(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各年度《浙江統計年鑒》。(下同)
圖7·22000—2006年民營企業與FDI企業單位數比較(單位: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浙江省民營企業盡管在一些方麵稍弱於FDI企業,如管理水平和國際化運作等,然而,總體上來說,浙江民營企業和FDI企業運營狀況不存在顯著差異。
1.浙江省FDI企業與民營企業投資行業分析
FDI在東道國的行業分布關係著FDI對東道國國內企業的影響。UNTCAD《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文版)認為,FDI對國內資本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項目本身的特點,如果FDI項目是新行業、新產品或新服務,則會對東道國國內資本產生擠入效應。反之,如果FDI項目是國內已有的競爭性行業,則會對東道國國內資本產生擠出效應。
表7·22006年限額以上FDI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行業分布
項目金額(萬元)
投資總額9457241
製造業6757655(71.45%*)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622195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465161
住宿和餐飲業174745
房地產業1150634
其他行業286851
注:*處為2006年限額以上FDI企業在製造業中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其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
資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下同)
從表7·2可知,2006年浙江FDI企業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約945.72億元,其投資最大的五個行業依次為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FDI企業在這五個行業的投資額占其總投資額的96.97%,其中製造業占其總投資額71.45%。
表7·32006年限額以上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行業分布
項目金額(萬元)
投資總額14920208
製造業7925308(53.12%)
批發和零售業173256
住宿和餐飲業139879
房地產業6078078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11973
其他行業491714
從表7·3可知,2006年浙江民營企業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約1492.02億元,投資總量上超過FDI企業約546.30億元。民營資本投資最大的五個行業依次為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民營經濟在這五個行業的投資總額占其總投資額的96.70%,其中製造業占其總投資額的53.12%。
從FDI和民營投資行業分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雖然FDI企業投資的總量不如浙江本土的民營企業,但投資的領域更為集中,這一點可以從其對製造業的投資及其投資額最大的五個行業在其總投資額中的比重得到印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浙江省的資源要素稟賦、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以及政府的政策導向有關。其次,FDI投資的行業和民營經濟投資的行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兩者在2006年度固定資產投資額最大的五個行業均涵蓋了製造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房地產業。投資領域的相似性可能會造成相關行業領域的重複投資和惡性競爭,從而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並且FDI企業由於其自身具有的技術壟斷優勢和政府優惠的外資政策更容易獲得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從而會對民營資本造成一定的排擠。此外,從表7·2中可以看出,房地產行業是FDI集中投資的第二大行業,其在該行業的投資占到其投資總額的12.17%。對於房地產行業的重點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FDI的投機性,這可能與外資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和所處的樓市周期及房地產業投資特點有關。相關研究顯示FDI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樓市持續升溫的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FDI的流入,特別是遊資的流入,將加劇浙江經濟的動蕩。
2.浙江省FDI企業與民營企業資金來源分析
從表7·4可知,2006年全年民營企業累計資金來源合計約1886.81億元,其中2005年年末結餘資金占比6.93%,自籌資金占比53.29%,國內貸款占比13.12%。FDI企業累計資金來源合計約1066.00億元,其中2005年年末結餘資金占比占6.11%,自籌資金占40.06%,國內貸款占12.76%。
表7·42006年民營企業和FDI企業資本來源概況(單位:萬元)
項目民營企業港澳台商直接
投資企業外商直接
投資企業FDI企業
自年初累計資金來源合計188680584541167611881610659983
上年末結餘資金1308047(6.93%)303786(6.69%)347269(5.68%)651055(6.11%)
本年資金來源小計175600114237381577154710008928
國內貸款2475855(13.12%)439404(9.68%)920401(15.04%)1359805(12.76%)
利用外資169136(0.896%)1312254(28.90%)2188504(35.77%)3500758(32.84%)
自籌資金10054401(53.29%)2022334(44.53%)2247954(36.74%)4270288(40.06%)
其他資金4859119461422414688876110
注:FDI企業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和港澳台商直接投資企業的總稱。
資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
從年末結餘轉入後續投資的資金額可以看出,浙江民營資本無論在絕對量上,還是比重上均超過外來資本。從表7·1可知,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的盈利能力超過浙江本土的民營企業,表現為每百元銷售收入中實現利稅,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為8.34元,民營企業僅為7.37元。而在2006年度投資來源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來自上年末結餘資金占其總投資額的比重僅為6.69%,而同期民營企業為6.93%。港澳台商企業盈利能力強於民營企業,而後續投資的意願卻弱於民營企業,一定程度上說明外來資本投資的短期性。從累計資金來源中自籌資金和東道國國內貸款的比重看,民營企業分別為53.29%和13.12%,FDI企業分別為40.06%和12.76%。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FDI企業憑借政府優惠的信貸政策以及良好的企業信譽更容易取得當地銀行的貸款,從而擠占了當地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降低了浙江民營企業融資籌資的能力。
從利用外資的情況看,民營企業遠不如FDI企業。2006年浙江民營企業利用外資額約16.91億元,占比不足1%,而FDI企業利用外資約350.08億元,占比高達32.84%。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即除港澳台商以外的FDI企業。其利用外資額占本年度投資總額的35.77%。這種現象體現了一種“強強聯合”的戰略,即FDI企業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進入浙江本地市場,一方麵可以降低市場進入風險,另一方麵更容易搶占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進而獲取其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
綜上所述,從資金來源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FDI企業在金融市場和產品市場均存在擠出民營企業的潛在可能。
(二)FDI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機製
1.FDI對民營資本擠入—擠出效應的作用機製
(1)微觀層麵的作用機製
微觀層麵上,也即企業層麵上,通過示範效應和人員流動,FDI會對民營資本產生擠入效應;而競爭效應使得FDI同時存在擠入和擠出民營資本的可能。
①FDI的示範效應會擠入民營資本。由於FDI是包含資金、設備、技術和管理在內的一攬子資本,進入浙江省的FDI相對於民營資本通常存在技術、管理經驗方麵的優勢。這種優勢會對民營企業產生一種示範的效應,也使得民營企業為提高自身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進行更多的投資。
②人員流動也會產生擠入效應。民營企業為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有時會以高薪以及股權激勵等方式吸引在外資企業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流入企業內部,改進企業的管理水平,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從長期來說是一種擠入效應。
③競爭效應同時存在對民營資本的擠入效應和擠出效應。市場上競爭無處不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會迫使有技術和管理劣勢的民營企業追加各方麵投資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包括增加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等。然而競爭有時也會產生擠出效應,特別是當港澳台商或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擁有壟斷的技術優勢,或者當民營企業與港澳台商或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時,這時,競爭效應會將行業內的效率低下的民營企業擠出市場,並且對潛在的進入者構成一種進入壁壘。
(2)中觀層麵的作用機製
中觀層麵上,也即行業層麵上,FDI對民營企業的擠出效應主要通過競爭效應、貿易替代效應和戰略優勢效應產生,FDI對民營資本的擠入效應主要通過示範效應來產生,而前後向關聯效應使得FDI同時存在擠入和擠出民營資本的可能。
①FDI對民營企業的擠出效應可能通過行業內的競爭效應產生,特別是當FDI流入的是本地已經成熟的行業。FDI會與本土的民營企業爭奪有限的熟練勞動力和銀行信貸資源,從而提高民營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降低民營企業的融資能力。憑借良好的企業聲譽、優厚的薪資待遇以及誘人的培訓計劃及職業發展規劃等FDI會吸引本土的優秀人才甚至獵取民營企業內的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削弱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本,降低民營企業競爭能力和持續快速發展的潛力,從而對民營企業造成一種戰略性的擠出。憑借其資金、技術、企業管理方麵的優勢,FDI的流入會使得行業內效率相對低下的民營企業被迫退出市場,從而被擠出民營資本。
②FDI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可能通過貿易替代效應產生。相對於國際貿易,對外直接投資的收益更為豐厚。英國經濟學家鄧寧的“國際生產綜合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跨國經營的高級階段,隻有當企業同時具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時,企業才會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跨國經營;而當企業隻具備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時,企業會優先選擇國際貿易進行跨國經營。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在“比較優勢投資論”中分析了日式海外直接投資與美式海外直接投資的特征及對東道國的不同影響,認為美式投資是一種逆貿易型的對外直接投資模式。因此,可以認為,FDI在某種程度上會是國際貿易的一種替代。貿易替代型的FDI的流入會擠占當地民營企業的出口市場份額,對民營資本造成一定的擠出。
③FDI會憑借其戰略優勢擠出民營資本。FDI通過與國外資本的強強聯合,或者控股、並購本土企業等方式流入東道國市場,進而在產品市場上實行掠奪式定價,從而達到壟斷或者控製產品市場的目的,對資本、技術實力相對較弱的民營企業產生擠出效應,並在行業內構築更高的進入門檻。
④FDI通過示範效應擠入民營資本,特別是當FDI流入當地產業空白領域時擠入效應尤為明顯。當FDI流入本地空白產業或新興產業時會成為一種投資引導,對當地民營企業產生示範效應,民營企業會進行跟隨投資。通過建立新企業、引入新生產線等方式,FDI的流入將會擠入民營資本。
⑤FDI對民營資本的影響可以通過上下遊關聯效應產生,並且FDI對民營資本的影響效應體現為擠入效應還是擠出效應將取決於民營企業能否進入FDI企業的生產流通體係以及在該價值分工體係中所處的位置。當民營企業與FDI企業的技術差距較小,或者具備FDI企業所要求的生產能力時,民營企業會成為FDI企業生產流通體係中的一員,為FDI企業提供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或中間產品,或者成為FDI企業的服務提供商,此時FDI的流入會擠入民營資本。但是,當民營企業與FDI企業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民營企業沒有能力為FDI企業提供所需的原材料、中間產品和服務時,這時,FDI企業的進入會同時帶入為其進行配套生產的上下遊國外資本。此時,FDI企業的整個生產體係完全來自外國資本,FDI企業間的前後向關聯使得FDI獨立於東道國民營資本,進一步弱化FDI企業與當地民營企業間的聯係,這時FDI企業的壟斷優勢將更強,也更持久,從而對該產業內的民營企業以及潛在的進入者構成更大的資金壁壘和技術壁壘。此外,從長期來看,民營企業在FDI企業的價值分工體係中所處的位置會對民營資本生產不同的影響。如果民營企業長期從事的隻是標準化產品加工裝配的作業,“路徑依賴”作用會將本土的民營企業鎖定在國際分工價值鏈的底端,使其放棄自主創新和開拓市場的努力,長期依附於FDI企業的發展,從而喪失與FDI企業競爭的能力。這將不利於民營企業的長期發展,對民營企業來說是一種戰略性的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