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導論(1 / 3)

如果要對當代世界經濟做一特征描述,可能難以找到統一的答案,但是開放和全球化必定是其中的基本特征。的確,在過去的300多年裏,人類社會因為開放及勢不可擋的全球化進程,推動了人類文明前所未有的發展。而在過去的30年裏,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進程也幾乎可以說創造了超過中國5000年曆史的物質文明。而浙江,一個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的資源小省,在30年開放浪潮中,經濟與社會發展突飛猛進,走在了全國前列。因此,對浙江省30年的開放曆程作一具有學理性的總結和梳理,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浙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外在因素。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163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董事ThomasMun在為其公司的擴張業務爭辯中寫道,“增加我們財富和金銀的通暢辦法就是對外貿易”(ThomasMun,1664),從而開啟了大英帝國近300年的開放興盛史。而在此前不久,大明王朝迎來了其在中國統治的最後一個皇帝。這個王朝的憲法上赫然寫著“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棉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封閉的貿易政策終將這個龐大的王朝逼上內外交困的絕路。200多年後,大英帝國的堅船利炮終於脅迫著這個國度走上了開放的道路。但是,這次遲到的開放卻伴隨著屈辱和掠奪。而在30年前,這個有著全球1/5人口的大國又一次敞開大門,融入全球經濟社會的開放浪潮之中。

開放在我們的近代和當代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是因為我們的開放走在全球的前列,也不是因為我們熟悉於開放的進程,而是因為開放是我們史無前例的嚐試,是一次積極的、主動的嚐試。

浙江,這個自然資源缺乏、人多地少的省份,30年前經濟發展水平處於全國後列,既沒有國家主導工業化條件下的大規模工業基礎,也缺乏發達的交通條件。但是經過30年的開放發展,浙江成長為全國最發達的省域經濟體之一,大部分經濟指標均處於全國前列。同時,浙江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和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2004年,在IMD的世界競爭力排名中,浙江的國際競爭力在世界60個經濟體(包括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9位,體現了浙江在競爭優勢獲取和經濟發展等方麵所取得的巨大進步。與此同時,浙江省的外貿進出口額從30年前(1978年)的0.7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68.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4.6%。

為什麼在開放的環境下,浙江省經濟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浙江經濟發展令人矚目的業績和活力的動力源何在?開放在其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或者說這一快速的經濟成長伴隨著怎樣的開放過程?這正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本書正是試圖從對外開放的視角對浙江的發展“故事”進行解讀。

我們將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來浙江的經濟發展和開放曆程進行詳細、深入的梳理,試圖著手以下工作:

(1)浙江省改革開放30年中經濟開放是如何實施的?主要在開放的初始條件、推動力量、演進路徑、演進機製、開放成效、存在問題等各個層麵探討浙江省開放的曆程,並試圖審視這一開放曆程的獨特性,提煉出其顯著的、代表性的特征。同時對這些特征加以總括,提出浙江開放的模式特征。

(2)通過比較研究和曆史研究,深入探討這一模式與其他模式的根本性差異,及這種差異形成的曆史和現實原因,並探討其理論層麵的含義。

(3)這一模式在內涵與外延上的演進特征,對經濟體本身所帶來的效應,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的趨勢。

(4)在理論層麵探討浙江開放所具備的必然性與可能性,以及對封閉地區走向開放的可能路徑和進程的借鑒意義。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區域開放

1.“開放”的概念界定

“開放”(open)原意是指解除封鎖、禁令、限製等,開放的基本解釋有三種:一是指展開,如百花開放;二是指解除封鎖、禁令、限製等;三是指性格開朗。也可引申為不加限製的狀態或者態度。區域經濟開放至少有兩個層麵的含義:一是一種進程,即區域經濟主體參與各種經濟活動的限製不斷放鬆的過程,這裏經濟主體既包括經濟體內部的,也包括經濟體外部的,經濟活動也同時包含經濟體內部和外部。二是上述進程推進過程中的階段性狀態,即區域經濟開放的程度,一般是這種進程推進到一定的階段所達到的狀態。

開放的對立麵是封閉(close),封閉與開放實際上並不僅僅源於區域當局的強製舉措,也有可能源於技術和文化等方麵的特征。封閉和開放的交織作用實際上可以貫穿人類社會的曆史進程。開放意味著交流(communicate)和交換(exchange),這種交流和交換是依賴於特定的製度、技術和文化條件的。當這些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封閉是必然的。雖然開放帶來福利和進步,但是也同時蘊藏爭奪與戰爭,因此可能受到權力當局的強製限製。因此在人類曆史上,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經曆了封閉—開放—封閉—開放的反複曆程。

在經濟學的視野裏,開放意味著更大範圍內的交易,即市場範圍的擴大。這裏的市場並不是狹義的產品市場,還包括要素、資本等各種可能發生交易的市場。因此,經濟學給出的邏輯是,隻要有交易,就存在開放,當然也存在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經濟學視野裏,開放等同於市場,開放的進程等同於市場化的進程,開放範圍的擴大就是市場範圍的擴大。

但是,經濟學中所指的交易,既包括微觀的,也包括中觀和宏觀的。對於個別微觀的交易,自然難以稱之為開放,充其量是個體的開放。我們所指的開放,更多的是指具有總和性的,即是對相對規模的個體觀察和總和的結果。因此,開放更多存在於中觀和宏觀層麵,而市場同時還包括微觀層麵,盡管開放也實實在在地作用於微觀的行為。

由此,開放的程度也就意味著交易所能企及的水平。這取決於交易所能獲得的利益與為之付出的成本之間的衡量。技術的進步和文化的交融有助於降低交易的成本,從而有助於提升開放的程度。

對於區域而言,開放即是區域內部經濟體個體參與的結果,也是區域管製當局主動實施的結果。因為開放存在外部性,開放的技術並不是個人的專利,開放的市場也是區域共享的。因此,開放是一個政府可介入的領域。這就是為什麼在16至18世紀,西方的航海和貿易都能得到政府的大力資助。

由此,我們可以總括地說,開放是一個內外互動和社會與政府互動的進程,這個進程推動了各個層麵交易範圍的擴大,進而市場範圍的擴大。

2.開放的內容和層次

從大的方麵說,開放包括經濟的開放、社會的開放、文化的開放。經濟的開放是動力,解決的是社會生產規模擴大和福利提高的問題。社會的開放是主體,一個社會的開放是全方位的,包括人際的交往和交流,這是人類社會屬性的體現。文化的開放是結果,人類的開放最終促成文化的融合,區域性和種族性特征的交互共融,形成更為緊密的文化共同體。

(1)從經濟開放的層麵而言,主要包括:

①貿易。這是經濟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導了人類絕大部分的開放曆史。貿易尤其是貨物貿易的曆史幾乎與人類的曆史相當。遠程貿易的發展更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力量之一。貿易的範圍和規模有大有小,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純粹的封閉經濟從未出現過。區域之間的貿易和區域內部的貿易均是開放的體現。貿易成本的高低也體現了開放的程度。

②人口流動和勞動力自由就業。人在經濟中的功能具有雙重性,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要素。作為消費者,選擇不同的區域消費,從而促進個體福利的均衡化是開放的重要標誌;作為生產要素,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就業,又促成了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因此,人口遷徙的自由程度是經濟開放程度的體現,不管是內部的遷徙還是內外的遷徙。

③資本流動和結算自由化。資本流動和結算是開放的高級形式,其自由化是以貿易和人口流動為前提的。沒有貿易和人口流動,就談不上資本流動和結算自由化。隨著全球貿易規模的擴大,離岸金融市場的蓬勃興起造就了一批高度開放的區域和城市,這些區域和城市大都是區域性的或者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2)從區域開放的空間層麵上看,可以區分為:

①區內開放(intra·regionalopening)是區域內部市場化和一體化,主要解決的是區域內部交易體係的完善和成本降低的問題,使得區域經濟體內部的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②區際開放(inter·regionalopening)是區域之間的市場交易可達性和便利性的提升過程。在外延上表現為交通基礎設施的通達性提高,產品、資源、要素的跨區域流動障礙不斷減低,區域性製度和政策趨於一致等。

③國際開放(internationalopening)是國家之間的市場交易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的進程。在外延上主要體現為國際貿易規模上升、跨國投資規模擴大、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貨幣兌換的自由度提高等。

(二)開放模式

1.“模式”與“開放模式”

模式(model)原指事物的標準樣式,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稱的模式一般指具有某種典型特征的經濟社會發展或者變革的方式(method)、路徑(path)、進程(course)或者狀態(status)。它是對複雜的實體(entity)或過程(process)的某種假設性概括,既指經濟社會發展的某種動態過程,也指相對靜態的某種狀態。在現有文獻中很難找到關於“模式”這一概念的嚴格界定,盡管在大量的關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中使用這個概念。不過經濟社會發展現象或者過程被冠以“模式”這一稱謂的,大致都具備以下基本要素:

(1)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一現象或過程必須具有某些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特征,或者即使具備,也遠遠不如該地區顯得有代表性和顯著性。也就是說,模式必須具備代表性(representative)和顯著性(distinguishable)的特征。

(2)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定現象或者過程必須具有穩定性(steady)。也就是說這種特征必須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存續,而不是迅速地消亡或者發生本質性的變化。

(3)模式的概括必須是高度簡潔的(compendious),而不是難以表述的。換句話說,被稱為某種模式的區域經濟社會現象或過程的概括,必須是體現核心特征的簡潔性理論假說。

例如,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湧現的多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中著名的“溫州模式”,有學者將其核心特征概括為“市場化+民營化”推動“工業化+城市化”(史晉川等,2004)。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模式概括的一個基本分歧是,到底是立足於經濟社會現象的狀態本身還是變革的過程。前者意味著模式是一種靜態(或者相對靜態)的描述,即對區域經濟社會的某個(些)領域所發生的具有典型性事件的特征的簡潔性概括。後者強調區域經濟社會某個(些)領域變革的獨特路徑或過程,側重於動態過程的描述。如對“溫州模式”的描述,有學者就將其核心特征概括為“小商品,大市場”(費孝通,1984)。

立足於靜態還是動態過程來描述模式特征,取決於“模式”本身的典型性體現在何處,或者說,代表性或可能的借鑒意義在哪個層麵被更加豐滿地體現出來。如果是經濟社會某個(些)領域的某種狀態是極具特色的,則對狀態特征的描述可以成為模式核心內涵的有效概括,反之,如果是達到某種(些)狀態的路徑和過程更具特色,則模式核心內涵的描述應該側重於路徑描述。

按照上述的理解,一個區域的開放模式(openingmodel)也應該包括狀態特征和路徑特征。所謂開放模式的狀態特征,是指一個區域或者經濟體與區域外界的經濟體發生交易(transaction)和交流(communication)(主要是經濟方麵的)的形式、程度。例如用“兩頭在外”描述一個地區生產的原材料和銷售的市場都在經濟體外部的生產貿易模式。而開放模式的路徑特征則是指,一個區域或經濟體實現從封閉到對外交易和交流過程的程序、路徑和過程等。例如用“進口替代”描述一個經濟體通過政府特定的產業政策鼓勵進口產品的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減少對外部相關產品市場的依賴的開放模式。

2.開放模式的可能性

一個區域的開放是否具備“模式”的所有要素,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特別是在一國給定的宏觀經濟社會發展路徑下,一個次區域能否呈現其獨特性?特別是以國際開放為主導的對外開放,其政策上的自主權受到國家宏觀層麵的統一控製,其演變和發展的過程或狀態的獨特性是否能得以充分的體現?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地區差距和差異明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本質上是一個分權化、民營化和市場化的過程。盡管這三個過程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分權化為區域發展的自主性和獨特性提供了空間。換句話說,分權化過程使得地方行政當局有足夠的動力和權力按照區域發展的差異製定差異性的發展目標、策略,從而形成不同的發展狀態或路徑。

區域開放的模式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麵得以體現:

(1)資源的循環方式,主要是指參與生產過程的各種要素來源於區域或經濟體內部還是外部。一般而言,一個區域或經濟體開放過程中資源循環的方式可區分為體內循環(internalcycle)方式、體外循環(externalcycle)方式和綜合循環(compositivecycle)方式。所謂體內循環方式是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所動員的經濟要素主要依靠經濟體內部的各種資源實現,尤其是生產過程所需的各種投入要素,而對外關係隻發生在消費領域。所謂體外循環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動員經濟體外部的各種資源實現經濟體內部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而綜合循環方式則是指經濟體僅作為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既不參與生產資源的動員與組織,也不參與生產結果的分配與消費,即所謂的“兩頭在外”或“飛地”。

(2)開放的目的,即一個區域或經濟體參與開放是為了實現何種直接的目的。關於開放的目的論可能引起的分歧是,開放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並不存在目的問題。但是在政府主導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政府的轉型目的(終極的或階段的)就可能而且應該在開放的進程中加以體現。盡管這種目的的歸類並不容易,但是還是可以大致地羅列出一些開放的目的。如創彙型開放,即在對外開放(主要是貿易)中,以最大可能實現外彙積累為目的。中國開放的相當一段時期內都是實行創彙型開放(甚至包括計劃經濟時代的對外開放)。技術引進型開放,即對外開放以引進技術、提高本土企業創新能力為目標。補充型開放,即對外開放的目的是為了彌補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某些環節而進行的。合作型開放,即開放的目的是實現區際(國際)的合作,包括政治合作和經濟合作。例如雙邊開放、一體化等都是屬於合作型開放。不同目標的開放在不同的時期會發生轉換,如起初以創彙為目的的開放在發展的一定程度會轉變為技術引進型開放。

(3)參與開放的微觀主體特征,即參與開放的微觀主體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是生產型企業還是服務型企業;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參與開放的微觀主體全部是國有企業,而且是以大型的服務型企業為主,國有進出口公司完全壟斷了對外開放。

(4)開放的程度或水平,包括零星的開放、局部控製的開放和完全的開放。零星的開放是指開放僅小規模,偶然性地發生於經濟社會的某些領域,其參與主體是完全自發的,如原發的邊境貿易等。局部控製的開放是指開放在經濟社會的某些領域和某些區域展開,並且其產業領域和區域範圍受到政府的控製。例如中國最初設立的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到後來的沿海開放城市等,都是將開放控製在局部的區域範圍之內。完全的開放是開放的最高層次,指開放的領域和區域並不受到政府的幹預和管製。但這並不排除政府的關稅和貿易壁壘措施以及對部分產業的進入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