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節 內傷發熱
內傷發熱多因原高低自覺五心煩
肝鬱丹梔逍遙散瘀血甲錯血府痊
氣虛勞累補中氣血虛歸脾有何難
陰虛加減清骨散或用知柏地黃丸
第五十一節 內傷發熱
(注)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氣血陰精虧虛、髒腑功能失調為基本病機所導致的發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臨床上多表現為低熱,但有時是高熱。有的患者僅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並不升高,亦屬內傷發熱的範圍。
其病主要由情誌、飲食、勞倦、陰虛、外傷、出血、外感熱病等原因所致。蓋言之,內傷發熱的病機是氣、血、陰、精虧虛,髒腑功能失調。其中氣鬱、血瘀屬實,氣虛、血虛、陰虛者屬虛。
內傷發熱與外感發熱應加以鑒別,以病因及起病特點看:內傷發熱由內因引起,起病徐緩,且病程較長或反複發作。而外感發熱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急而病程短。從臨床表現來看:內傷發熱以表現為低熱者較多,或僅自覺發熱,其熱時作時止,或發無定時,且多感手足心熱,大多發熱而不惡寒,或雖感怯冷但得衣被則減,常伴有頭暈、神倦、自汗盜汗,脈弱無力等症。而外感發熱則多表現為高熱,外邪不除則發熱不退。發熱初期常伴惡寒,其寒雖得衣被而不減,常兼見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症。
一、肝鬱發熱
(主症)熱勢常隨情緒而波動,時覺身熱心煩,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悶,喜歎息,口苦而幹,苔黃,脈弦數。婦女或見月經不調,經來腹痛,或乳房發脹。
(病機)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其經脈貫膈布脅。若情懷不舒,或惱怒致肝氣鬱結,疏泄功能失常,氣機不暢,故精神抑鬱,胸脅脹滿,或女子月經不調,痛經,乳房發脹等症。歎氣則氣機暫舒,故喜歎息。氣鬱化火,故見發熱,煩躁易怒,口苦而幹,苔黃,脈弦數等。
(治法)疏肝解鬱,清肝瀉熱。
(方藥)丹梔逍遙散[79]加減。熱象較甚,舌紅口幹便秘者,減白術,加黃芩、龍膽草以清肝瀉火。胸脅脹痛者加鬱金、川楝子理氣止痛。
二、瘀血發熱
(主症)午後或夜晚發熱,或自覺身體某局部發熱,口幹咽燥而不欲飲,軀幹或四肢有固定痛處或腫塊,甚或肌膚甲錯,麵色萎黃或黯黑,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病機)由情誌、勞倦、外傷、出血等致瘀血阻滯。血屬陰,下午陽衰,漸入陰時,夜為陰,血遇陰則凝,氣血壅遏,故發熱多在下午或晚間。瘀血內阻,新血不生,血氣不能濡養頭麵肌膚,以致麵色萎黃或黯黑,肌膚甲錯。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是血行不暢,瘀血內著之征象。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165]加減。熱甚者加白薇、丹皮清熱涼血。
三、氣虛發熱
(主症)發熱常在勞累後發生或加劇。熱勢或低或高。頭暈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於感冒,食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素虛久病,或勞倦過度,飲食失調引起脾胃氣衰。中氣下陷,內生火故致發熱。勞則耗氣,故發熱多在勞累後發生或加重。脾胃虛衰,氣血化源不足,清竅肢體無以奉養,以致頭暈乏力,氣短懶言,舌質淡,脈細弱。氣虛衛表不固,則自汗,易於感冒。脾虛失於健運則食少便溏。
(治法)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方藥)補中益氣湯[195]加減。自汗多者,可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表斂汗。時冷時熱,汗出惡風者加桂枝、芍藥調和榮衛。胸悶脘痞,苔膩,加蒼術、厚樸、藿香健脾燥濕。
四、血虛發熱
(主症)發熱多為低熱,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麵白少華,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
(病機)久病血虛,或出血,產後、手術後,失血過多引起血虛。血本屬陰,陰血不足則無以斂陽,陽鬱於表因而引起發熱。血不能上滋頭目,外濡肢體,故見頭暈眼花,身倦乏力,血虛不養心則心悸不寧。血虛不能上榮於麵及充盈血脈,故致麵白少華,唇甲色淡,舌淡,脈細弱。